第13部分(第1/4 頁)
家相地,他就會把秘密傳給徒弟和兒孫。
朱棣一看點穴點到了“吉祥物”,頓時龍顏大悅,更把廖均卿當成了仙人,遂授他欽天監五官靈臺博士品。根據廖均卿的提議,後來在修建長陵地下玄宮時,將石盆蓋在了金井之下,地宮的頂部蓋以磚石,並填土成為寶山(墓冢)。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偷樑換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4)
到底朱棣的玄宮內是不是真是這樣的,有朝一日長陵開啟便會有答案了。
● 明陵楠木每根黃金萬兩
自朱棣定下了天壽山陵區後,明朝最後一帝崇禎皇帝葬入思陵止,天壽山陵區在230多年間,先後修建了13座皇帝陵墓,另外還有7座妃子墓、1座太監墓。
13座皇陵依次是——
明成祖朱棣的長陵
明仁宗朱高熾的獻陵
明宣宗朱瞻基的景陵
明英宗朱祁鎮的裕陵
明憲宗朱見深的茂陵
明孝宗朱祐樘的泰陵
明武宗朱厚照的康陵
明世宗朱厚熜的永陵
明穆宗朱載垕的昭陵
明神宗朱翊鈞的定陵
明光宗朱常洛的慶陵
明熹宗朱由校的德陵
明思宗朱由檢的思陵
十三陵的規制主要仿南京孝陵,建築分為地上與地下兩大部分。地下部分,從最後面的寶頂往前,有明樓、祾恩殿(清稱“隆恩殿”)、配殿、碑亭,再往前則是神道,神道最前端有石牌坊,道兩邊有石像生。
地面建築中,最為壯觀的是祾恩殿,這裡是行祭的場所,建得高大富麗。祾恩殿是木結構的大型宮殿,所用的木料幾乎都是上等的楠木。明謝肇淛(zhè 同“浙”)的《五雜俎·物部二》(卷十)記載,可為棟樑的楠木,當時每根就價值黃金萬兩,這還不算運費什麼的。
楠木材質細實、富於香氣且耐腐蝕、防蛀,是古代最優質的木材,因此不少有錢人家喜歡用楠木打棺材。過去有一傳說,有人直接在楠木產地將棺材打好運回,啟運時,放碗紅燒肉在內,十天半月到家時,揭開棺蓋端出來,肉還有熱氣,還能吃呢。
楠木主產地在中國南方的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等省,因為生長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採伐運輸十分困難。採木的環境非常險惡,毒蛇猛獸出沒于山林中。採木工人先要祭祀山神,縱火焚林,將毒蛇猛獸嚇跑,才敢進林採伐。工人被樹木壓傷壓死,飢餓病患的,不計其數,所以四川有“入山一千,出山五百”的諺語,可見楠木採伐之難。
楠木的運輸也非常困難。因為木材粗大,深山之處又沒有暢通平坦的道路,大木伐倒後,通常要等待雨季到來,利用洪水將其衝出深山。然後結成木筏,由水路經運河運到北京通縣的張家灣,再經半日陸路之程運至北京崇文門外的神木廠和朝陽門外的大木廠。一棵楠木從採伐到運至北京,一般都要3—5年的時間。
明十三陵中,有三座陵的楠木使用量最大,質量也最好,分別是長陵、永陵和定陵。
以長陵為例,長陵是三進院落,正殿即祾恩殿,便坐落在第二進院內。此殿是長陵的主要建築,非常高大宏偉。這座大殿面闊九間(長米),進深五間(長米),重簷四出,黃琉璃瓦蓋頂,紅牆,莊嚴壯麗,與故宮太和殿(明時為奉先殿)規制相同。
此殿是一座大型的楠木建築,全部都是用金絲楠木建成,大殿面積達1956平方米,坐落於三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之上。大殿有60根木柱,柱高米,直徑米,特別是大殿內排列32根巨柱,中間最大的4根柱直徑達米,兩個人都抱不過來。可以想見,這麼多的楠木,從南方運到北方,過程是如何的艱辛,要死多少工人。
此殿完工於宣德二年(1427年),從建成至今已有近600年曆史,該殿從沒有發生過傾斜變形現象。
乾隆皇帝看中的正是這些楠木,特別是長、永、定三陵中的楠木大柱。 。。
偷樑換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5)
● 乾隆“拆大改小”一說的由來
在中國歷史上,靠盜墓修陵寢的皇帝早有記載。前面石季龍一章講過,十六國時期前趙君主劉曜,便幹過這事情,他盜掘了境內數以千計的古冢,把前朝的陵寢全搗毀了,偷取墓材,以至於“氣塞天地,暴骸原野,哭聲盈衢。”
盜取墓材搞建築,在古代,並不是鮮見的一種盜墓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