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八卦拳,對武術有著與生俱來的好感,而對於文化,他就不怎麼喜歡了。因此果松剛剛上到初一就不讀了,經人介紹來登封,和著名武術家、曾是少林弟子的楊聚才老拳師學習少林拳。那一年,他剛剛13歲。
楊聚才老師年紀大了,身體並不好,剛剛學到一年頭上,老師便病了,不能再教他。他便在老師的推薦下去了少林寺,可是少林寺並沒有收留他,他便經人介紹去了山東菏澤跟別的拳師學習。學習期間驚聞噩耗,楊聚才老師不幸辭世,他深知“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道理,飛也似的趕回來給老師守靈。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登封。
那期間他又結識了幾個拳師,和他們學習拳法。從13歲到16歲,這四年間,果松大部分時間就在登封,每天都可以看見少林寺座落的少室山,卻無緣成為一個真正的少林弟子。
或許那時候的緣份還沒到吧,果松說,那時候就是想把功夫練好,不受人欺負,對於出家,可以說一點概念都沒有。
“17歲那年年初,我又一次來到少林寺,是教我武術的一個老師帶我來的。至於為什麼,我也不知道。我被那老師領到了聖慈法師的住處,他的住處光線很暗,可是當他面對聖慈法師時,卻有一種通體澄明的感覺,我當時不知道是被哪裡來的一種力量攝服了,一下子就跪在了聖慈大師面前。教我武術的老師向聖慈大師介紹了我的情況,並提出要大師收我為徒。大師問我,你願意出家嗎?我當時想都沒想,說,願意。其實當時根本不知道出家是個什麼概念,我一看聖慈大師的模樣便知是個武林高手,想學些本領才是我真正的目的。”
“大師答應了嗎?”
“他老人家點了點頭,算是收下了我,併為我取法名為果松。出了家,我才知道做一個僧人其實是很清苦的,那麼多的戒律都要遵守,尤其是不吃肉不飲酒。我聽師父講述了戒律以後,感到有些害怕,這種感覺是在我以前的17年中沒有經歷過的,彷彿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在壓著我,喘不過氣來。師父說,少林寺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弘法的道場,那麼多的高僧大德在這裡修行,很多擁有絕世武功,沒有誰破過戒。電影《少林寺》中演到的情況是不屬實的,我們出家人不好與人爭,因此也就沒有和他們打官司,你千萬要遵守戒律。我邊聽邊點頭答應著,但心裡不停地打鼓:一個練武的人不吃肉能不能頂得住?”
“後來呢?”
“我吃齋半月以後,發現自己的力氣居然增長了不少,耐力也比以前好多了。我欣喜地對師父講了自己的感受,師父說,這就對了。吃素對人體一點傷害都沒有,還會增長人的耐力。後來聖慈法師把我介紹到武僧團中。”
果松練武非常能吃苦,不光和永信大師學還和師兄弟們學,甚至向輩份比他低的高手學習,因此,他的拳法提高很快。
時間長了,他對永信法師提出的武術禪有了一定的理解:原來練武不光可以強身健體、讓自己不受人欺負,還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練就一個很高的境界。這樣,他邊跟永信大師習武邊跟聖慈大師學禪,有了心得便向兩位大師請教,大師總能給他比較滿意的答覆和指導。果松深深感到自己沉浸在一種前世修來的福份中。
事實上,武僧團當時的條件是很艱苦的,幾間大屋子,睡的地方連床都沒有,只是些草和麥秸。能吃雞蛋麵條就和過年一樣了。可是,果松和他的師兄們都不在乎,一門心思學功夫。
果松主攻拳法,喜歡套路。談起少林武術,他一下子來了精神——少林武術雖然有過千便萬化,但它的五種基本特點都沒有變更。其一為:拳打一條線。所有的套路起落、進退、收縱,都要求在一條線上活動;其二為:拳打臥牛地。不受場地大小的束縛,可以用狹小的低於發揮自己武藝的威力;其三為:打人不見形。出手快,落點狠,內靜外猛,技擊性強。其四為:借力打力。乘人力,順敵勢,以四兩,撥千斤;其五為:拳打一口氣。緩急神奇術,盡在一呼吸。這五種特點正是少林武功的特別之處,看似簡單,但它幾乎囊括了中華武術各大門派的精華,最有效,最飽滿。可以說,少林功夫是集百家武術精華之大成的。
他最擅長螳螂拳,我們請他給練一套,他說什麼都不練,說自己練得不好,但最後還是被我們這“難纏的記者”給說服了,走到院子中打了一趟。只見他全身關節都似乎在動,兩條長臂揮舞起來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看似活躍又常常靜伏;看似巋然不動,卻突然躍起……難怪多人向我提起,果松的螳螂拳是少林寺眾武僧中練得最棒的,有幸看到,真是飽了眼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