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我仍然站在窗前,回味著剛剛逝去的惡夢般的現實。可憐,可憐的生死沉浮。我的感慨一半是指向奔赴刑場的孟氏家族,另一半無疑是自我內心的流露。茶館裡的熱氣和茶客們身上的汗味融合在一起,有隻母貓銜著一隻死鼠從我腳邊悄悄溜走。這麼嘈雜而充滿殺機的街邊茶館,這麼炎熱的血腥的夏日午後,我急於離開茶館和裡面怨氣沖天的茶客,但我的腿突然邁不動了,整個身心像一團棉花無力地飄浮在茶館汙濁的空氣之中,我懷疑我的熱病又要發作了,於是我在身邊的那張矮凳上坐下,祈禱先帝的聖靈保佑我的身體,別讓我在逃亡的路上病倒。矮小的侏儒似的夥計跑到我身邊,端來一隻油汪汪的茶壺。我向他搖了搖頭,這麼熱的天,我無法像本地茶客那樣將油膩的茶水嚥進腹中。矮夥計看看我的臉,將一隻手搭上我的前額,公子是在發熱呢,他說,這可巧啦,梅家茶館的熱茶專治驚風發熱,公子喝上三壺梅家茶保你茶到病除。我懶得和巧舌如簧的夥計說話,於是我又點了點頭,我想我只是需要休息一下,這樣就得為一壺茶水付出錢褡裡的一文碎銀。以前我從來沒有與世俗之人打交道的經歷,但我知道在以後的路途上他們將像蒼蠅一樣麋集在我的周圍,我怎樣穿越而行?這對於我同樣是個難題,因為忠心的奴僕燕郎已經被我拋在鐵器作坊裡了。我伏在臨窗的那隻白木方桌上似睡非睡。我討厭那群在炎夏酷暑大喝熱茶的男人。我希望他們不要再說那些狎暱淫蕩的故事,不要放聲大笑,不要用刻毒的語言嘲弄厄運中的孟氏家族,也不要散發著汗味和腳臭,但我知道這不是在昔日的大燮宮,我必須忍受一切。後來我迷迷糊糊聽見一些異鄉來客談起了京城動盪的政局,他們提到了端文和昭陽的名字,說起近日發生於大燮宮內的那場火併。我非常驚詫地聽到了西王昭陽被誅的訊息。
老的鬥不過少的,端文在繁心殿前一刀砍下了昭陽的首級,當天就頒詔登基了。一個茶客說。
端文臥薪嚐膽多年,為的就是那頂黑豹龍冠,如今過了河就拆橋,他不會與昭陽合戴一頂王冠的,此舉不出我所料。另一個茶客說,依我看昭陽是老糊塗了,一世英名毀於一旦,死了還背上一口洗涮不盡的大黑鍋。
我直起腰望著茶客們眉飛色舞或者憂國憂民的臉,心裡判斷著這個訊息的真偽程度,然後我聽見他們提到了我,小燮王現在怎麼樣呢?矮夥計問。能怎麼樣?來自京城的客商說。也是身首異處,死啦,死在御河裡啦。客商站起來用手背抹頸,做了一個人頭落地的動作。
我又被嚇了一跳,熱病的症狀就在這時突然消失了,我抓起了地上的行囊衝出梅家茶館,朝遠處的縣城城門一路狂奔過去。我覺得頭頂上的驕陽白光四射,街市上的路人像鳥雀一樣倉皇飛散,這個世界已經不再歸屬於我,它給我騰出的是一條灼熱的白茫茫的逃亡之路。
七月流火,我穿著一雙破爛的草履穿越燮國的腹地,途經柏、雲、墨、竹、蓮、香、藕三州四縣,這一帶河汊縱橫,青山綠樹,景色清麗宜人。我選擇這條逃亡路線其實就是為了飽覽被文人墨客不斷讚美的燮中風景,那些夜晚我在客棧的豆油燈下鋪墨吟詩,留下十餘首感懷傷情之作,最後整合《悲旅夜箋》。我覺得這樣的詩興顯得可笑而不可理喻,但是藉以消磨旅途之夜的除了一冊破破爛爛的《論語》,也只有淚灑詩箋了。在蓮縣鄉村清澈的水塘邊,我看見我的臉在水面上波動、搖晃、變形,黝黑的農夫般的膚色和肅穆的行路人的表情使我不敢相信,我的外形已經變成一個真正的庶民。我試著對水塘笑了笑,水面上的臉看上去很古怪很難看,然後我又哭喪著臉貼近水面,那張臉剎時變得醜陋之極,我下意識地閉上眼睛,離開了明鏡似的水塘。
路上不斷有人問,客官去哪裡?
去品州。我說。去品州販絲綢嗎?不販絲綢,是販人,我說,是販我自己。從東部的平原到西部的丘陵,去品州的路途上隨處可遇離鄉背井的災民。他們從西南氾濫的洪水裡逃出來,或者由乾旱的北部山區盲目地南遷,沿途尋找新的生息之地,他們神色悽惶,男女老幼擁擠在路邊的樹林和荒棄的土地廟裡,孩子們瘋狂地搶奪母親手裡的番薯,瘦骨嶙峋的老人躺在泥地上,有的鼾聲如雷,有的卻在高聲地咒罵著他們的親人。我看見一個壯漢將肩上的籮筐傾倒在路上,是一堆溼漉漉的枯黃色的棉花,他用一把木杈把溼棉花均勻地攤開,大概是想趁烈日把那些棉花烤乾。這麼熱的天,你要這些棉花有什麼用呢?我跳過那攤棉花,無意中問那個漢子,你們峪縣的洪水真的很可怕嗎?全都讓洪水沖走了,辛苦了一年,只撈起這一筐棉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