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張一的心裡真是樂開了花,夢想即將變為現實,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二 父親進入演藝圈(2)
張一歡天喜地地奔回家中,將這一喜訊報告給家人。誰知一盆冷水澆頭,澆掉了他的夢想。奶奶一聽孫子說要去戲校唱戲,立即就哭了起來。一是孫子是她的心頭肉,捨不得孫子離開自己;二是當時家中在土改後分了地,地裡種著蔬菜,是家庭經濟的主要來源。當時張火丁的祖父雖然參加了革命工作,但那時實行供給制,幫不了家中多少忙。那時家中的蔬菜全靠張一叫賣。他一旦去上戲校,家中的生活就成了問題。面對這個現實,張一隻好將夢想重新裝回心裡。去不了戲校,張一也利用這個機會給家裡提了一個條件:不讓我去上戲校可以,但以後不能阻擋我去看戲。只要張一不走,家人自然同意了這個條件。
少年張一經常和奶奶沿街賣菜,奶奶挑著擔子不會喊,自己開始也不會喊。只是喊:“賣菜啦!”後來聰明的張一悟出了一個叫賣的方法,他有機地將菜名串在了一起,“蘿蔔、白菜、大蔥、茄子哎……”,“胡蘿蔔、黃瓜、大辣椒哎……”尾音拖得長長的,聽起來有章有韻,加上嗓音洪亮,十分吸引人。“這個小孩喊得好,真有意思!”“聽他喊菜名就像唱戲似的。”當時奶奶把菜擔子往衚衕裡一擱,張一便沿街叫賣。由於他的叫賣有特色,菜總比別人賣得快。天長日久,張一這樣叫賣,嗓子也練出來了。那時他不懂什麼是喊嗓,實際上這種叫賣也起到了喊嗓的作用。這為張一以後從事藝術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給了張火丁遺傳基因。
張一喜歡戲劇,更渴望有表演的機會。在抗美援朝期間,張一在洮南縣第三完小上學。學校過春節時要慰問軍屬演節目。學校老師找到了張一,讓他說快板。那時張一一心一意想登臺演出,如今有了機會,自然是求之不得,1500字的快板,他一天便熟練地背誦下來。當時學校有位姓吳的女老師主抓文藝演出,她給了張一三天背誦快板的時間。未曾想第二天,張一便找到吳老師要求背誦。吳老師不免有點驚奇,快板稿才拿去了一天,便能背誦,這不太可能吧!“張一,你真的會背了?”“會了!”“這麼短的時間你就會背了?”吳老師還是有點不太相信。“會了!”張一以自信的口吻說。張一十分流利地將快板背完,而且一字不差,令坐在他面前的吳老師吃驚不小,禁不住嘖嘖讚道:“你小子還真行,沒想到你還有表演天賦!”這首快板叫《於主席慰問軍屬》。當時的於主席是黑龍江省政府主席。“黑龍江克山縣,有位軍屬馬老漢,他有個兒子叫馬玉祥,參加志願軍到前線……”張一在表演中還加上了戲劇表演的一些動作,聲情並茂,動人心絃,當時在學校引起了轟動,張一也隨之成為學校裡的小名人。
父子同臺獻藝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二 父親進入演藝圈(3)
1953年初,張成林調到黑龍江省委工作,擔任後勤食管會管理部主任。那時黑龍江的省會在齊齊哈爾市。張成林抓食堂管理工作頗有成績,整個後勤工作也十分出色。為此,省政府有關領導給了後勤一個任務,後勤工作變化大,成績突出,要把後勤工作宣傳一下。當時正好要過年了,機關工會要搞節目,張成林當時有點為難,不知用什麼形式宣傳更恰當。當時有人說,張一會說快板,把食堂管理的變化用快板的形式表現出來,豈不很好。張成林一聽,感到挺有意思,於是他便寫了一個快板,與兒子張一一起來用快板的形式來歌頌食堂管理的變化。張一與父親登臺說快板,快板的內容主要是表揚炊事員,贏得觀眾不少的掌聲。快板說完後,父子倆又說了一種類似相聲接尾字的形式。“陽光普照——照”,“照勞苦大眾——眾”,“眾多戰士奮勇——勇”,“勇於向前屬於我——我是你爸爸!”這是一種聯字的形式,逗得觀眾笑聲不絕於耳。這是張一唯一一次和父親同臺演出。後來在1988年,張一和女兒張火丁同臺演出京劇《蘇三起解》,回首往事,仍歷歷在目,令張一感慨萬千。張一自從在黑龍江省委大院露了一把臉,在大院便有了名,文藝給了張一以精神上的享受。這時張一對文藝越來越嚮往,認為天下只有幹文藝這一行最好,想成為專業演員的夢想也越來越強烈了。
1954年,行政區域重新劃分後,張成林來到白城地委任行政科科長,他是第一個來到白城地委大院的,這裡曾是原全國政協副主席萬國權家的公館,由於長期無人居住,還有狐狸、野兔等動物出沒,院內也是雜草叢生,野蒿遍地。張成林帶領工作人員將大院“舊貌換新顏”。1961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