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籍,卻可能永遠沒有了保障!
“碩士到手煩惱起,北廣畢業等於零。因為你雖然學到了新聞理論和技巧,但你沒有學到現代媒體人應該有的現代氣質、表達和思想。你沉浸在傳統教育的‘優秀’裡面時間太長,成了人群裡的舊雜誌。
新雜誌,舊雜誌(4)
“解放思想,跟上時代,迎接環球化帶來的對個人素質的影響和標準,從外表到內心,從思想到行動,是你從舊雜誌變成新雜誌的標誌,是你從舊人類進化成新人類的象徵。祝賀你啊!”
五
一年後,一個女記者要採訪我,打電話說我過去見過她,她說我肯定記得她的名字:陳玖。可惜我想了半天也想不起她是誰。在新東方,我見過的學生實在太多。我只記得他們的性別和命運,而記不住他們的面容和姓名。
“嗨,徐老師你忘啦?我就是那本‘舊雜誌’啊!”
我情緒大振,一下子想起了那個兩千塊的研究生。對於和我談過話的同學,我總是深刻地關注著他們的後續發展,雖然一般我並不追蹤諮詢。她現在在一家合作出版的時尚雜誌負責都市女性心理與性格的專欄,要請我談談我那給她深刻影響的“新舊雜誌”理論。她順便驕傲地告訴我,她的工資是六千五百元。
她說:“到時我來找你,你可要記得我的名字,讓我進來。”
我說我記得你的名字,舊雜誌陳玖!
陳玖得意地笑了笑:“我已經不叫陳玖啦,這個名字太陳舊!我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叫馨瓣——新版的意思。”
捧著電話,我會心地笑了。我自豪,一本舊雜誌,終於在我的幫助下被迫改版,迴歸了她本來應有的價值,展示了她所屬的時代風采!
可黛的故事(1)
一、深夜約會
這是一個新鮮出爐的故事,新鮮得我在打字的時刻,幾乎能聽到吱吱的奶油流淌的聲音。
這是2004年7月7日的晚上。這個晚上,我喝了好多咖啡,發誓要把已經過了截稿期的《新東方英語》雜誌的文章趕出來。但正當我坐在書桌前搜刮枯腸、絞盡腦汁時,電話突然響了起來!
這是一個叫可黛的女孩打來的。她說今晚一定要見我一下,因為明天,她就飛赴美國,去斯坦福大學讀她的MBA,所以無論如何要和我見面道別。
可黛是誰?誰會在即將去美國的前夜這麼含情脈脈、深情似海地想起我?
夜色籠罩北京。我為文章所困,可黛為留學興奮。
北京,今夜無人入眠!
當然,我很快就想起可黛是誰了。那種期待浪漫的幻想心理,也就迅速冷卻下來。但另外一種莊嚴的幸福感,卻在心裡升起……
二、全獎雞肋
2000年夏天,我受俞敏洪啟發,對獲得獎學金即將赴美留學的一些同學進行採訪,編寫一本書。這就是後來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美國留學天問》。
在這本書裡我採訪了一個女孩。她獲得了美國一所排名七八十的商學院錄取,而且還得到了MBA學生罕見的獎學金。她對即將開始的美國留學生活,充滿了展望和幻想。
這個女孩就是可黛。可黛長得並不漂亮,她的本科學校很一般,研究生畢業於北京的一個二流大學。但她與眾不同之處在於她的綜合實力:她獲得了經濟學本科、金融學碩士,擁有一個會計執照,還考了一個經濟法律師資格。在銀行工作了一年。託福630,GMAT我已經記不得了,可能是在700分以內。
當時我正在新東方宣講“MBA的十大戰略”:戰略之一就是MBA和其他文理工程學科比起來,比較講究出身門第。一般工程技術專業沒有這個問題,但如果讀MBA的話,就要儘可能去好一點的學校。什麼是好學校?美國Top20,最好當然是Top10。
前十名學校MBA畢業的工資,平均是在十萬美元以上。而可黛手中這個八十名的學校,畢業能夠找到一份五萬美元的工作就是學校的驕傲。前十名學校的MBA,很容易進入各行各業世界前十名的公司,而排名靠後的MBA,就業前景肯定不那麼激動人心。
因此我鼓勵人們提前規劃MBA入學,做好充分準備,努力使自己進入自己能力範圍內最高可及的商學院。換言之,我的諮詢,除了告訴大家“名校爛校一樣出人才”這樣的基本道理之外,其實還不遺餘力地鼓勵大家在奮鬥的道路上,儘量跳到更高平臺。不注重學歷出身,與努力挖掘個人潛力,登上更高教育平臺,兩者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