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官晉級,顯示了政學系的高度政治運作藝術。小蔣由一個副處長一躍而為江西第四區專員兼保安司令,軍政一把手的地方官員,獲得一塊供他實驗的政治試驗田,開始了他飛黃騰達的政治生涯。
從重慶回到江西泰和的小蔣,開始謀劃去贛州上任。當時南昌已經被日軍佔領,江西省級領導機關已搬到吉安泰和,對贛南鞭長莫及,被認為是江西的“化外之區”。全專區共轄贛縣、南康、信豐、大餘、贛南、定南、全南、上猶、崇義、安遠、尋鄔等十一個縣,面積達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美國新英格蘭馬薩諸塞州的大小,略遜於臺灣。蔣經國日後在臺灣當上國民黨政權的“總統”,轄區不過萬平方公里。
前面說了贛南當時的軍政矛盾很深,其實經濟和社會情況也不好。贛南地區土地貧瘠,經濟落後,加上連續四年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的“圍剿”,破壞之慘為全國之冠。特別是1934年秋,紅軍撤離這個地區開始長征後,地主惡霸重新回到家鄉,掌握農村封建舊勢力,與官僚軍人相勾結,形成了新的殘民政治基礎。《蔣經國傳》的作者江南說:“如果簡單地勾畫,贛南的醜惡圖畫,大概是這樣的:官員們貪汙腐化,非但不是社會秩序的建立者,而是破壞的先鋒;捐稅任意徵收;兵役成為公開買賣的行為;煙館和賭館在官吏們的掩護下開設,械鬥可以公開進行;人民中的大多數是文盲,對於政治的認識,依舊停留在紳權和神權的階段。”
對於這樣嚴峻的局面,蔣經國在精神上是有準備的。他從重慶一回到江西,就著手籌組專員公署和保安司令部的班子。他認為有兩個職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是保安副司令,一個是專員公署的主任秘書。蔣經國決定讓原保安處副處長吳驥當保安副司令,莫斯科“中大”同學徐君虎當主任秘書,原督練處的工作人員,大部分調到專員公署和保安司令部繼續留用,少部分遣送回家或另謀出路。以後,蔣經國又陸續邀請幾位過去在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到贛南專員公署幫忙。其中之一是黃中美,莫斯科“中大”同學認為他曾經替蘇聯特務機關“克格勃”當線人。黃中美出任小蔣的主任秘書,兼負成立情報網的任務。周百皆和俞季虞兩個“中大”同學出任科長,另一位同學徐季元則擔任緝煙科科長。曾被下放到西伯利亞勞改營的、“託派分子”屈武,也到贛州任職。同時,蔣介石命令他在黃埔軍校的得意門生胡軌,也到贛州輔佐小蔣。蔣經國指派胡軌擔任三民主義青年團江西支團幹事長,日後胡成為小蔣親信股肱。
看得出來,小蔣當專員初期的幹部班底主要是他在莫斯科留學時的同學,和他在江西保安副司令及新兵督練處長職位上結識的人,後來才是他在贛南自己培訓的親信骨幹。
小蔣一家從泰和乘長途車抵達贛州時,贛縣人口大約10萬人,城裡一條大馬路——南市街,兩旁是經年累月炊煙薰黑了的騎樓式磚房。黃包車在石子路上顛簸,街上還有一座醒目的九層寶塔。
在春暖花開的時節,蔣經國一行來到贛州城西西津路米汁巷,正式接管了贛南專員公署。接管非常簡單,劉專員“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一顆專員公署官印,此外幾乎一無所有。當然人還是有的,前任內的兩位科長和一些職員,蔣專員還是留用了。例如,後來在臺灣擔任司法行政部政務次長的範魁書,就是劉己達任內的科長,又是復興社分子。由於他表示效忠小蔣,以後確也兢兢業業,一直得到重用,成為贛南“太子派”的第一批老人。
那時,專署設在贛州市城西西津路天花宮對面米汁巷一號,是清代府臺衙門的舊址,也是歷任專員的舊衙門。大門原在景風山,因為進出不方便,不知是哪位專員把靠近大街的後門改成正門。至今後門橫額上還保留“景風山”三個字。雖然新近經過修繕,但仍然顯得陳舊、陰森、落寞。
當年大門是鐵柵欄,左右可以拉開,沒有設定警衛,每晚10時由傳達上鎖,星期天延長到12時,方便幹部們探親訪友,看戲看電影回單位。進入大門是一條石子路,到機關正房約有50米。四周圍牆都是就勢利用附近房屋聯結而成,既有公房也有民房。正屋背後有棵近百年的參天古樹,覆蓋面積很大,每晚棲息著數百隻長足長嘴、骨瘦如柴的鳥兒。天剛微明,鳥兒嘰嘰喳喳,吵得寄宿專署的人無法安睡,不用司號長劉漠雲吹起床號,人們聽到鳥聲就拉開電燈,穿衣起床。在院內住的人不多,只有20人左右。
在大樹旁豎有旗杆。蔣專員每天早晨要在這裡對幹部點名、訓話,舉行升降旗儀式,若無話可訓,就帶隊到贛州公園早操。
在贛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