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部分(第1/4 頁)
報紙上這種象徵性的瞎嚷嚷,從來都只是政府態度的一種表現而已。說實話,華夏政府歷來對出口,都是持一種支援的態度。各類的補貼,在行業內,甚至是國際貿易界,都不是什麼保密的事情。
李寧商大部分的產業還是在金融業界。就算是擁有的部分實體產業,也是屬於高階產業。這類華夏與美國發生的小規模貿易摩擦,對於李寧商都是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若說華夏與美國會爆發全面的貿易戰爭。李寧商不相信,畢竟這兩個國家的雙邊貿易額放在那,誰都不可能去啟動這個戰爭,那絕對是雙敗的解決。華夏與美國都不會給第三者冒頭的機會。李寧商現在最關心的是美國政府到底將如何解決自己國內的階級矛盾。
就在一個月前,美國政府還是沒有將國內的民眾的仇富情緒給消磨掉。高高在上的失業率與經濟危機的再次降臨,讓美國民眾對於金融領域的牴觸情緒徹底的爆發出來。在紐約,數萬名集會者,將華爾街給堵了起來,不讓汽車透過,以阻止那些所謂的金融才俊上班。
這立刻成為了導火索,這類的集會遊行,瞬間蔓延到了全美各個城市。“包圍洛杉磯”、“包圍華盛頓”等一個個集會,如雨後春筍一般的冒了出來。這讓美國政府可謂是焦頭爛額。
對於美國的內亂,世界各地明視訊記憶體了一份看戲的心態。就在前幾天,華夏的央視還播一條新聞,指出各國的民眾都紛紛在網路上留言,支援美國人民的這一行動。稱這是他們對不公平待遇的最好抗爭。
其實央視沒好意思播出以下的一個鏡頭。在華夏的網路上,一張山東退休工人,舉著橫幅支援“包圍華爾街”集會的照片,早就傳遍了整個世界。不過,相信大多數人看了,都只會覺得這是一個笑話罷了。
“美國政府已經對高盛發起了調查。說高盛透過隱瞞資訊等手段,涉嫌不正當競爭。”
“這有用嗎?高盛在美國是什麼地位。那可是美國政府的狗腿子、智囊團。”另一智囊立刻說道:“多少任的美國財長,都是從高盛的CEO座位上轉過去的。美國政府這個時候發起對高盛的調查,只不過是一種姿態而已。”
“就是。”立馬有人接茬道:“再說了,高盛當時手上的那些產品也沒禍害美國自己本土的銀行。倒黴的那是誰,是德國人。德意志銀行最呆,把大部分的貨都給吃掉了。想想怪不得德國人對美國佬的態度都不好呢。二戰二戰的被美國人攪了局。現在還被美國人騙,幫美國人擦屁股。”
一陣鬨笑。世唐的法律顧問開口道:“這個調查只能是個表面文章。就美國目前的法律條款看。高盛到最後完全可以將自己摘出來。昨天的聽證會我特意去旁聽了下,你們知道高盛幹了什麼事。人家準備了將近一頓的應訴資料給法庭。相信美國法院光看完這些資料,都要年把時間。等稽核完了,說不定這世界的經濟就變好了。也就沒人再會去關注這個官司了。”
“就算經濟沒轉好,美國總統的選舉也結束了。歐巴納的姿態已經擺出來了。他還是那個親民的總統。”李寧商說:“但若說美國老百姓是好糊弄的,美國的那些政客可不是傻子。共和黨不可能讓歐巴納就這麼簡單的過關。我現在關心的是,歐巴納政府,到底會採取什麼樣的政策,去度過這個難關?”
“移禍東牆。”顯然,李寧商的智囊團隊早就有了應對答案。“調查高盛只是歐巴納政府的一種姿態。主要是告訴美國人民,我掏錢救美國金融界,是為了挽救美國的經濟,完全是出於一種公心。但我依然是站在你們勞苦大眾一邊的,依然是大家的平民總統。表過態之後,下面他一定會採用轉移視線這一招了。”
看到李寧商投注過來鼓勵的目光,智囊團隊的首腦聲音不由的又高了些。“就目前的局勢而言,美國政府有三條路可以選擇。第一,發動一場戰爭。這條路最簡單,也最有效。一旦戰爭發生,國內大部分的矛盾都會轉移過去。事實上,歷史上太多事例證明了這一點,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都是由經濟問題引起的。國內矛盾激化,透過戰爭轉移視線,並且透過掠奪他人的資源,以保障自己的利益。其實當年我國發動對越自衛反擊戰,也有這個因素在裡面。”
“第二,發動金融戰爭,從別的國家手中搶錢。以補貼自己國家。這事美國以前幹過。小島國就是被美國人坑掉的。幾十年積累的財富,一瞬間就沒了。不過這一點,我倒是挺感激老美的,要不小島國現在可就更加的富裕了。對咱華夏,還不知道是個什麼態度呢。”
“第三,輿論造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