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部分(第4/4 頁)
艇的話,根本用不上那麼多的工人。
這些工人又是華東自治政府所需要的, 所以這次已經有很多造船工人被德國政府派遣到中國。
這些造船工人一個上了潛艇,踏上了讓他們感覺有些迷茫的路途。
各種各樣的工程師、技術工人,以及這些人所需的生活用品讓二十艘運輸潛艇裝了個八成滿。
這些潛艇運載著黃金、白銀和人,開始返航。一次貿易就這麼成功了
三天之後,第二隊運輸潛艇也到達了德國,再次給德國運來了諸多寶貴的物資,然後再次把黃金、白銀以及人員運走。
華東商館與德國的談判也在進行,所談及的是換取造船技術的問題。
華東自治政府需要軍艦製造技術,而德國的軍艦製造技術並不遜色於英國,甚至在一些地方還要強於英國。
除了技術,那就是經驗了。
華東自治政府還需要德國的造船經驗。
軍艦製造技術和經驗是十分寶貴的,一般情況是買不到的,然而此時德國和英法聯軍正在西線大戰,俄國人有在東線步步緊逼,海軍被封鎖在近海出不去,德國還有什麼技術不能賣的呢?
談判的主要內容就是德國的造船技術和高階工程師換取多少軍火和物資的問題,德國自然想多換一些軍火和物資。
華東自治政府雖然也有技術與德國交換,但相比軍艦建造技術,這些技術都顯得不是很上得了檯面了。
談判進展得很快,華東自治政府沒有這上面囉嗦什麼,最終以三億元復興幣的物資,換到了德國的軍艦製造技術。
三億元,這是一筆龐大的軍費了,抵得過華東海軍兩年的軍費。
不過這筆錢花得值,首先這筆錢將以訂單的方式訂購華東自治政府出售的軍火和物資,也就意味著,真正要付出的只有一億元左右。
其次,軍艦製造技術和經驗是華東自治政府所急需的東西。
德國不僅把技術交給華東自治政府,還會派遣工程師、工人到中國去幫助中國建造軍艦,也就等於是把德國的經驗吸收到中國。
這樣的交易是很划算的,華東商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