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部分(第3/4 頁)
加固塹壕的材料並不缺,後面有大批的特種水泥等材料供應。
……
日軍連續五日調集大批船隻增援山東戰場,一共運送了十八萬兵員,日軍三個師團已經在龍口一帶登陸。
不過鑑於華東軍炮火兇猛,日軍再次調集了一個師團,作戰兵力達到了二十三萬,二十三萬日軍此時正準備著進攻華東軍的防線。
加賀三友倒是信心十足,雖然在火力上處於劣勢,但他對大日本帝國計程車兵戰鬥力卻是深信不疑的。
9月15日,華東軍的炮擊終於停止了。
不過華東空軍的轟炸卻是一直沒有停止,同時如果偵察機遇到有價值的目標,火炮同樣也會開火。
近三十多萬日軍登陸到龍口一帶,轟炸機經常能找到很有價值的轟炸目標,空軍的轟炸不限距離,因此並未停止。
連續幾天的炮擊下來,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純屬浪費炮彈,指揮部馬上下達了限制開火令。
後方的物資依舊源源不斷的運到前線, 一同到前線的還有新研發的霰彈槍以及火焰**器,這種霰彈槍也沒不需要什麼太高階的技術,完全屬於兵工廠自主研發出的成果。
華東軍正策劃著進攻行動,不過戰車旅還在後方編練之中,還需要一定時間才能走上戰場。
雖然說戰車隨時可以上戰場,效果那肯定也是顯著的,但多訓練一番也是要的,否則在戰場上會顯得很混亂。
只要戰車旅一成,就是一舉殲滅日軍的時刻。
歐洲爆發戰爭,英國顯然沒有華東自治政府這麼龐大的軍工業,雖然他們是老牌帝國,但平時維持這麼龐大的軍工廠根本就沒有任何必要,所以他們的工廠轉為生產軍需去了。
日本政府對於空白出來的市場也是垂涎三尺,然而此時日本深陷戰爭泥潭,他們的工廠也不得不轉而去生產軍需了,對於海外的空白市場的佔領顯得十分有心無力,加之華東自治七省的工業飛速崛起,更是把日本商品排擠得都快賣不動了。
日本的工業多以沒什麼技術性的工業為主,而華東自治七省的工業在技術性上的東西即有發展,對那些沒什麼技術性的工業更是有所發展,而且還採用了技術性十分強大的先進裝置。
日本工業根本競爭不過來。
華東自治政府的工業產品在遠東地區,開始殺入印度尼西亞、印度、澳大利亞、紐西蘭這四個傳統的英國商品市場。
在美洲,華東自治政府的工業產品則殺入了加拿大、阿根廷、巴西、智利等國家。
這些國家都是英國的傳統市場,有的國家已經獨立,有的則是英國的自治領、殖民地,這些地區的民族工業都很低階,完全還沒有發展起來,英國一出現市場空白,華東自治政府馬上殺入其中。
這讓日本政府上下看得雙眼通紅,奈何深陷山東戰場,讓日本抽不出足夠的精力來應對國際市場上的變更。
這是一場讓日本騎虎難下的戰爭,日本若是輸了此戰,那麼國際地位將急劇下降,打敗俄國的威勢將一去不復返。
華東自治政府則不同,在歐洲爆發大戰之前,華東自治政府已經形成了龐大的軍工業規模。
此時華東自治政府應對山東戰場上的戰局顯得很從容,不僅是因為自己有足夠龐大的軍工業,還因為夏鈞在不斷的為戰場上兌換物資,完全是在作弊。
不過日本政府卻不知道華東自治政府在作弊。
在山東戰場上的日軍最高指揮官加賀三友經歷了華東軍幾天幾夜的炮擊之後,果斷的得出了一個結論——華東軍沒炮彈了
加賀三友的這個結論得到了日軍上下指揮官的肯定,在他們看來,華東軍雖然擁有很好的裝備,但就像是一個三四歲的小屁孩手上拿著一把先進的步槍,步槍再怎麼先進,小屁孩終究是小屁孩。
華東軍之前瘋狂炮擊了五天,顯然炮彈現在打光了。之所以這麼瘋狂的進行炮擊,顯然是太過緊張所致。
日軍指揮官們一廂情願得出的結論無人質疑。
加賀三友見華東軍停止了炮擊,認為此時是最佳的進攻時機,此時他們調集的八百多門各式火炮已經到達了戰場。
進攻的條件已經形成
加之日本政府催促加賀三友儘快擊敗華東軍,以讓日本抽出戰爭泥潭,因此加賀三友在召開的參謀會議中決定在9月17日對華東軍發動正式進攻,代號為‘聖戰攻勢’。
日軍的電報很快被華東日軍電子作戰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