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第3/4 頁)
比ZB-26好用,就是太貴了,夏鈞不想買那麼貴的。
增加了輕機槍後,一個班11人少了些,夏鈞決定將一個班擴大為13人。
一個班將裝備為:1挺ZB-26,1把湯姆森衝鋒槍,1把狙擊步槍,2具擲彈筒,2把手槍,9把M1加蘭德,2根爆破筒,手榴彈65枚,爆破筒2根。
這些單兵武器組成了當代世界陸軍最強悍的單兵火力,給十個營換上BZ-26,夏鈞需要支出13。5萬點積分,這點積分夏鈞還是拿得出來的,步槍暫時就不換了,口徑改好了,以後再換吧
擴軍的問題夏鈞召集了陳軒宇以及陸軍學院的幾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前來討論,第一期陸軍學院中的學生裡有三個學生是夏鈞最看重的門生。
一個叫吳峰,是光復會的成員,無論是學習還是訓練都是十分刻苦,陸軍學院每次考試多被他摘走第一,在戰術上有著很高的天賦。
一個叫楊烈,學習同樣很刻苦,與劉成義在陸軍學堂互相競爭,也時常拿到考試第一,大局觀比較強。
還有一個叫劉文洪,成績排得靠後一些,但思維縝密,計算能力很強,是個當參謀的好料子。
第一期的學生中就以這三人最為出色,也最為夏鈞所看重,算是夏鈞的得意門生,所以把他們三個一起叫來商議。
夏鈞對擴軍也拿不定主意,畢竟剛擴軍一個多越又擴軍,前面的還沒訓練好。
幾人來到軍部大樓,聽到夏鈞想擴軍,陳軒宇說道:“既然我們的財政沒有問題,那麼在擴招一些是沒問題的,就怕後面財政能否跟上。”
“後面的財政也不是問題。”夏鈞此時一點不擔心財政問題,畢竟自己手上才這麼點兵力,又不是十幾個師。
若是十幾個師,那才說要考慮一番財政問題。
“校長,學生以為,擴軍以早不宜遲,此時我們既然財政無礙,武器裝備不缺,自然應該擴充些兵力,一旦起事也能有更大的作為。”楊烈立正後對夏鈞說道。
吳峰點頭同意道:“學生也以為應當擴軍,目前我們本部只有一個營,其他九個營在地方上剿匪防禦官府,顯然抽不開身,我們必須有更多的兵力。”
夏鈞這麼一問,在場眾人都同意擴軍。
至於擴軍多少,在場眾人有些分歧。
楊烈說要擴軍一個師,這樣才夠給力。陳軒宇說一個旅,地方上的九個營再組成一個旅,正好一個師。
一個師和一個旅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不僅是編制上的不同,在平衡方面也不同。
如果說是擴編一個旅的話,地方上那九個營也會被編進來,倘若擴編一個師的話,就是‘中央軍’了,軍官全從軍校裡抽,地方上那九個營也就撇在一邊,淪為雜牌軍。
夏鈞心中也有考慮,是否先把其他九個營撇開,建箇中央軍起來,但又感覺這樣會失衡,若是直接建個師起來,那麼那九個營便沒有任何制衡內部的作用,等於是把罐子摔碎,再捏一個想在這樣的罐子,只是捏大一些罷了。
若是再編一個旅,外放的九個營也編成一個旅,那麼情況就大不一樣了。
首先自己控制的‘中央軍’達到了一個旅的規模,內部有三個團長存在,這三個團長將由自己教出的學生擔任,這三人之間就有互相制衡。
其次外面還有三個團,那三個團長雖然不是自己教出的學生,但對自己的忠誠也是不容置疑的。
如此形成內外互相制衡,誰都跳不起來,誰都反不了。因為沒有人能夠服眾,一旦反起來就要被圍攻。
最終夏鈞還是採納了陳軒宇的建議,將這次擴軍定為擴編一個旅。
夏鈞在制衡部下的同時,非常注重軍政分離,若說近代民國軍閥內戰的主要原因,那麼便是中央權利疲軟,軍人擁有了行政權。
之所以如此,全因為袁世凱無法掌控他訓練出的北洋軍,袁世凱編練北洋新軍的那種時代背景以及環境,註定了他無法用信仰等力量來團結部下,因此袁世凱籠絡部下從來都是用錢財。
這也許是造成他當了大總統後各軍閥爭權奪利的原因,而他被清廷打發回老家的這幾年裡,北洋軍雖然還聽從他的話,但已經不能完全掌控,而是掌控在段祺瑞和馮國璋二人手中,造成大權旁落。
夏鈞自然不會重演這種歷史的教訓,因此他從來不讓誰獨攬大權,而是大搞平衡,同時加強民族信仰,團結部下向同一個方向前進,再則嚴禁軍隊插手行政。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