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1/4 頁)
生絲產量最大的也就是太湖邊的浙江湖州府,那裡有許多經營生絲起家的富戶,資本小的有幾十萬兩,大的有數百萬兩。
宣傳部開始給湖州府的蠶農宣傳新蠶種,這種蠶種已經從培育基地中培育出了一批,採食量比一般的桑蠶高出50,吐絲比一般的桑蠶高出30,從孵化到成繭只需24天。
就養蠶來說,其產量限制不在於桑蠶長得有多快,而在於桑葉有多少,因此在這些方面這宗新蠶種並無太明顯優勢,而且還更耗費桑葉,不過重點在於新蠶種的抗病能力和生存能力極強,且可以大量放養。
同時配套的還有高產桑樹,這種桑樹長出的桑葉生長快速,比一般桑樹多出80左右,非常適合放養桑蠶。
生絲是一種重要的軍工、交電原料,這年頭穿絲綢的人會逐步減少,但市場還是比較好的。
在投資生絲廠的同時,夏鈞開始給紡織業、造紙業大量提供先進生產裝置,這些裝置主要由華東機械製造廠生產,已無需夏鈞在兌換平臺上兌換,也無需到國外去訂購,而圖紙在之前已經購買了,並且已經用這些圖紙向洋人的機械製造廠訂購了一批裝置。
在與美國開放零關稅的前夕,華東自治三省的商業活動是異常活躍的,華東自治三省的各種商品以各種渠道開始向中國各省蔓延。
因為關稅的收回,進口棉花價格降低了許多,讓那些紡織廠的競爭力大大提高,而染料業在華東化工公司在淮安等地大量生產化學原料後也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燃料成本大大降低,更是給棉布帶去了極大的競爭優勢。
就在交通正在改善的華東自治三省來說,染過色的棉布比土布價格高不了多少,而以前,染色的棉布是貧苦百姓的奢侈品,他們穿的都是顏色單調的土布。
當前紡織業普遍使用先進紡織裝置,加上勞動力成本較低,以及染料業的發展,華東自治三省的棉布開始向外省蔓延。
就國內的商業競爭來說,除了華東自治三省和相連的省份外,在其他省份並無交通上的優勢。
很多未開發地區,是那些行腳商的天下,在這些地區,洋人的商品和華東自治三省的商品在運費上無明顯差別,而這些地區的自給率也比較高,大多保持著濃重的農村自然經濟模式。
而在長江流域,則是洋貨的天下,華東自治三省的貨物透過華東近海運輸公司的輪船開始進軍長江流域市場。
長江流域人口密集,是中國最主要經濟地區。
不過中國的財富基本上已經被榨取得了很多,百姓普遍貧窮,主要的財源來自於農業,同時也是重要原料產地。
例如彙集在漢口的牛皮,長江流域每年能提供十萬擔的牛皮,這些原料為四大洋行所爭奪的物件。
剛進入長江流域的華東自治三省商品,很快在長江流域殺出了一條血路,洋貨開始抵制華東自治三省的民族商品,特別是幾大洋行開始聯手封殺華東自治三省的商品。
在殘酷的價格拼殺,以及運輸控制上,華東自治三省的貨物一度敗下陣來,不過當華東近海運輸公司開始運營後,民族資本又重振旗鼓,再次向長江流域的市場發起衝擊。
這次衝擊的力度更加兇猛,而那些民族商品也變得有了組織,全部商品都貼上了一種新商標。
商標採用計算機創作的版紋,下面三個在不同光線、角度下變幻眼色的‘中國製造’四個字,邊上還寫著:“支援國貨,振興中華。”
同時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商品被貼上了精品商標,這種商標是夏鈞成立的‘中國商品質量檢測站’所擁有,各種商品都可以申請使用這種商標,前提是商品符合質量要求,並且需要繳納一定保證金。
貼著這種商標的商品,在使用時出現質量問題可以找‘中國商品質量檢測站’,檢測站將用商品保證金對消費者進行賠償。
民族資本的反攻號角在這個初春已經正式吹響了。
第一卷 第四十七章 僕內門公司的噩運
第四十七章 僕內門公司的噩運
重新殺入長江流域的民族商品這次不僅有了自己的運輸渠道,而且還聯合建設起了自己的銷售渠道,並且使用了商標。
洋行主要的涉及領域就是運輸業,然後以運輸業參與進口、出口。此時的華東自治政府顯然是要這些洋行不僅進出口做不成,連運輸業都插了一腳。
殘酷的市場拼殺再次展開,不過重振旗鼓的中國民族資本顯然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雙方在長江流域一武昌、漢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