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部分(第3/4 頁)
這些成人學校類似與流水線教學模式,每個學生上完今天的課程,明天可以不來,或者過一個星期再來上課,依舊有接下去的課程,因為學校將課程分成若干個段落,老師會根據當天參加某一個段落的人數來安排課程,每個上成人學校的只要把自己上到什麼進度記清楚就行了,如果某些課程上了沒掌握,還可以重複的上。
而且由於參加成人學校的人數較多,因此也不用擔心人數太少不好安排課程,反而是要擔心人數太多的問題。
成人學校人數太多,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只能慢慢來了。教育部的很多師資都投入到外省去了,暫時沒有那麼多的師資用來增加掃盲的規模。
不過再等兩年就好了,此時已經有學生從學校畢業出來從事教育事業了,過兩年師資就能夠做到足夠多。
就認字方面,華東自治政府編寫的‘新華字典’成了掃盲的利器,很多學生學完拼音,自己在家裡就能把字認上許多。
而且教育部很快在新華字典的種類中增加了一種掃盲字典,掃盲字典就是把正在脫盲的人需要認識的常用字列出來,然後加在原本的新華字典後面,否則新華字典那麼多字,要想學完得花多長時間?
就脫盲來說,一般認識一千個字就足夠日常生活使用了,每天認三個字,一年下來也就是一千個字了。
掃盲字典裡的常用字則是分兩級,第一級認識一千個字,第二級認識一千個字,加在一起就是兩千個字。
華東自治政府的掃盲政策是得到報界高度支援的,畢竟國民文化程度提高上去,報紙銷量也就上去了,這是關乎他們切身利益的政策。
自華東自治政府上臺以來,各大報紙的銷量都在節節攀升,購買報紙的主力為政府部門和學校。
特別是學校,習慣買報紙的學生越來越多。而社會上的知識分子數量也增加了很多,報紙銷量同樣是節節攀升。
就以《新聞報》這種商業性報紙來說,當前一天的銷量數額是1911年半個月的銷量總和。
《申報》一天的銷量則是1911年一個月的總和,增長速度比《新聞報》更大,因為新聞報做的多是商業新聞,雖然從事商業的人口大大增加,但相比知識分子的增長速度來說還差了一些。
銷量最大的則是《復興報》,《復興報》是復興黨所辦報紙,而且風格並不死板,相反內容十分豐富、生動,並且時常有一些訊息爆料出來,更能在復興報上看到許多政要的聲音。復興報是政府部門、學校、企業都會訂閱的一份報紙。
報界的格局基本上確定了下來,但銷量高低卻是看口碑的建立的,各報紙都在鉚足了勁的想辦法提高報紙內容的質量,以求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同時報界的黃金時代也正在來臨,在這個年代只有收音機、廣播,報紙是重要的資訊傳遞環節。
隨著教育的加強,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文化,並且越來越多的人富裕了起來,看報紙的習慣正在飛速普及。
就拿掃盲來說,掃盲不僅是看字典,還要有閱讀量的,所以看報紙也是掃盲的重要環節。
在這個報界的黃金時代,競爭也是很激烈的,誰若是稍有鬆懈讓報紙質量出現問題,那麼銷量就很可能被其他報紙超越。
年輕人要想毫無懸念的脫盲,那就去參軍,在軍隊裡掃盲必然能夠成功,那是強制性的學習,天天都有夜校,掃盲速度絕對是最快的。
參加了夜校和成人學校之後,學得差不多的時候就是要參加脫盲考試的時候了。
考試有分年齡,三十歲以下的要想拿到脫盲證,還需要學習歷史,這也不是太複雜的歷史,最主要是漢族的民族歷史,以及夏鈞提出的復興主義。
增加這樣的考試專案,是為了保障那些三十所以下的能夠具備民族意識,並且擁有一些復興意識。
三十歲以上的,那就不強求了。這些超過三十歲的,大部分也不太可能成為未來的社會主力。
現在華東自治政府的行政、軍事方面的人員都顯得很年輕,可謂是活力十足,同樣也比較愣頭青,沒那麼多的心計,思維也很活躍。反倒是那些年紀大的不容易上去,年紀小的上去的機會更大。
在華東自治政府是沒有什麼太年輕,要考驗考驗,什麼不夠穩重,要考驗考驗,華東自治政府要的就是年輕化。
考驗來考驗去,人生之中精力最充沛,思維最活躍,理想最飽滿的階段就這樣考驗沒了,考驗下的結果就是懂得各種潛規則了,懂得明哲保身不多說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