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部分(第4/4 頁)
經常出現在軍事新聞當中。公眾在看到夏鈞的面孔和新聞報道時,都是軍事方面的。好似夏鈞已經轉型為一名職業的總司令,不再過問政務。
內閣商量來商量去,最終,遊正斌在半主動半被動的姿態下,被推舉成了這個替死鬼。
遊正斌知道,這兩年下去,他的名望將一落千丈,但為了帝國偉業,只能硬著頭皮上了。
於是乎,遊正斌整天都在糾纏著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反經濟危機。
在經濟蕭條的背景下,中華帝國民眾要求中央政府立即給出一個好的解決方案,遊正斌在公眾面前,信誓旦旦的表示,中華帝國中央內閣正在努力商討方案。
“我們中華帝國是一個新興資本國家,面對這種經濟大蕭條沒有太充足的經驗。各位同胞們再耐心等一等,不要急。三年內,帝國在三年內一定會走出經濟蕭條的陰霾……”遊正斌頻繁出現在公眾面前,展開了他的政治表演。
一開始民眾還對遊正斌主持的‘遊氏內閣’充滿信心和期待,但遊氏內閣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裡,卻是讓民眾大大的失望了。
因為遊氏內閣,採取了一系列的‘拖延、推諉、扯皮’的政策,不斷的試圖轉移民眾視線。
一些群體對於遊氏內閣極度不滿。
不過經濟蕭條雖然襲來,但中華帝國的經濟還算是有很大的儲存,有一大批的企業並未收到波及。
主要是中華帝國對那些積壓商品進行了銷燬。
這些商品多是農業產品和輕工業產品,這些產品在生產上是比較容易的,週期性很短,而牽扯到的就業崗位卻不少,因此中華帝國將這些商品銷燬之後,輕工業開始一定程度上恢復了過來。
實際上,華東銀行要的主要是不動產。
像輕工業方面,華東集團要不要都比較無所謂,但有的話,肯定也不會拒絕。
重工業方面,大部分屬於華東集團壟斷的,雖然也有一些民企進入重工業,但規模不大,這次經濟危機,主要吞吃的工廠就是這些重工業民企。
像中盛集團、華盛集團,則屬於壟斷集團之中,在這次經濟危機中,則屬於保護行列。
兩大集團本身財力較為雄厚,經濟危機一來,有足夠的實力支撐過去,而華東集團則用手中的輕工業資產,換取到了更多的兩大民企集團的股份。
中盛集團和華盛集團本身在股份上就和華東集團糾纏在一起,屬於兄弟集團,而這次經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