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部分(第1/4 頁)
中國醫學卻是走上了復興之路,中醫開始在中國大範圍的振興,並且積極的向世界各地擴充套件。
中華帝國政府對中醫的發展給與了非常大的支援力度,不僅集合和多數名醫來修遍醫書,整理醫理,同時對於中醫給出了一個行業規範。
中醫協會建立起了一箇中醫考核體系,各地中醫必須經過考核才能行醫,特別是出國行醫,必須持有帝國政府頒發的執照,以免壞了名聲。
帝國的中醫考核隨時都可以考,同時行醫執照有分類和等級制度。
中醫是一個龐大、複雜的體系,很少有醫生能夠完全學完這個複雜的體系,因此帝國中醫協會對中醫進行了分科。
西醫後外科、內科,中醫也分診斷科、經絡科、骨科等等科目。
中醫在分科之後,醫師對其他科目只要略微涉及就可以了,其他精力專心的用來學習和實踐所在的科目。
同時帝國中醫協會也培養一些傳統的全面型中醫,因此證件都不一樣,各種不同的中醫有不同的證件和等級。
這種細分有個好處,那就是不會把那些有一些本事,卻不太全面的中醫醫師給取消了行醫資格。
很多中醫醫師可能醫理學得不太全,有點庸醫成份,但在某些領域卻是極有建樹的,特別是對一些疑難雜症方面,一些鄉下的郎中往往最擅長對付。
每個醫師在考核的時候,可以自己選擇考試科目,如果所擅長的方面被有在考試之列,可以向中醫協會申請,中醫協會將對其申請做出認真的考慮及驗證,如果證實這種中醫技術有效,可以專門成立一個新的分科。
中醫醫師培養除了學校裡教,同時還保留傳統中醫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學生在學校裡學完醫理還是不夠的,因為醫理能否用到實踐中去,還得有一定的經驗,例如病人出現這種症狀,是虛熱還是實熱,是虛寒還是熱中帶寒,有的病人可能很好診斷,但有些病人的症狀卻是霧裡看花,必須有足夠的經驗才能對付。跟著有行醫經驗的醫師學習經驗,這是一個將醫理轉變為實踐的過程。
在診斷手段上,中醫協會積極採用現代科技進行輔助診斷,有的時候醫師也是會看走眼的,但裝置卻不太可能。
中醫雖然達到了能量這一西醫拍馬都趕不上的層面,但其他的方面,如同診斷方式方面都是人工判斷手段。
也這種原因,讓神醫很神奇,幾乎各種病症都難不倒神醫。而庸醫則坑得很,用下藥人反而掛掉了……
中醫和西醫,其實只要科技發展到一定程度,兩種醫學都會變得非常相似,只不過是兩者發展道路不一樣。
中醫是直接就跳到很高的層面,西醫是從低階往高階發展。
中醫既然已經發展出了極高層面的技術,那麼就應該往低階層面的技術發展,從而形成一個更加完整的醫學體系。
同時在看病的時候,帝國中醫協會也做出了改變。
傳統是醫師寫完藥方,病人抓藥回去自己熬。而此時帝國中醫協會則是改變了這一模式,病人看病抓藥後,藥直接由醫院負責煎好給病人。
中醫的普及與推廣,即能節省帝國在醫藥費方面的支出,也能更好的保障帝國國民的身體健康。
因為中醫使用的藥材多是自然藥物,因此副作用小,成本也非常低。加上中醫的調理,能夠使人長期保持一個健康的狀態。
減少人工藥物的使用,是對所有國民都有益處的,就如抗生素,濫用的後果很嚴重,而自然藥物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同時中醫協會大力倡導‘醫德’,所謂‘醫者父母心’,這是中國醫學幾千年一直提倡的行業準則。
此時帝國的醫療全部由國家掏錢負責,初期採取的是西醫,一度使中醫差點一蹶不振,而如今中醫獲得了官方編制,並且帝國已經打算用中醫取代大部分的西醫。
同時允許中醫自主經營,但自主經營的條件比較苛刻,首先必須是取得了一定社會認可及透過考核的中醫才能自主經營,同時還得有一定的醫德。
也就是說,必須是名醫才能開醫館。
不是名醫的中醫,乖乖去醫院裡待著,等闖出了名氣,並且透過了考核,才能自己開醫館。
取得自主經營權的中醫,開設的醫館必須是與國家合資的,製藥公司不能進行參股,就連非製藥公司也不行。
開設醫館的資金,中醫協會為他們提供。
這些優秀的中醫也不代表著脫離官方編制,醫院裡碰上棘手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