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部分(第1/4 頁)
當一個國家的泡沫被扎破後,經濟陣痛是有的。
但想要恢復也很容易,通常政府可以對外發動戰爭來帶動經濟,或者透過政府撥款大規模修建基礎設施來恢復社會經濟。
此時中國也不需要搞泡沫,因為建設已經是最大力度了。
同時俄國還有大量的工程要建,一切都得慢慢來。
七月初,華東書店上架銷售了一本勵志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故事講述吳忠雲從一個大字不識的文盲青年,成長為一名帝國優秀士兵,以及優秀建設人才的故事。
整篇小說中充滿了剛毅的奮鬥精神,以及對民族思想的宣揚。
此書一上架,立即被各大學校定為學生必讀作品,印刷了十萬本上架沒多久就被買光了,第二批印刷了二十萬本,則以驚人的速度被一搶而空。
華東書局再次加印一百萬本,依舊是被各地學校及聞風而動的知識分子們搶購一空。
很快教育部也出來宣佈,將這本《鋼鐵是怎樣煉成》定為推薦閱讀教材,夏鈞也在《復興報》上推薦人們閱讀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這本書席捲中國上下,為進一步強化國民的民族意識,以及知識分子的奮鬥意識做出了巨大貢獻。
——————
第一個更到
第一卷 第三百零九章 調教俄國
第三百零九章 調教俄國
隨著中國的不斷強大,很多國家開始羨慕中國。
因為中國有其龐大的疆域,有龐大的生存空間,還有人口龐大的單一民族,這使得民族衝突幾乎不可能造成太大威脅。
而世界上很多以前實力比中國還要強大的國家,他們的生存空間都沒有中國那麼大。
這算是祖先不積陰德吧的後果吧
所謂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就算是漢族再如何衰弱,依舊保持著傳統的生存區域,並且對外有歷史輻射殘餘。
德,不是做好事,而是一種境界,一種‘知’,古代的中國,文人修士透過‘內證’來達到這種境界,從而以有崖之人生,獲取無崖之學識。
正所謂:“天道存善德,人道存善心,善德則無心,善心則無德……”
古代的中國是以中‘天道型社會’,其中以兩宋為巔峰,而到了明代,則開始走上‘人道型社會’,人道又以明代為巔峰。
明初尚有劉伯溫那種上知幾百年,下知幾百年的儒家修士,而到明末時,則很少了有這種儒家奇才了。
之所以變化如此之大,那是因為明代經濟發展了,利慾心重了,文人無法靜下心來修身修德。
經濟發展有其好處,也有其不好之處。
當整個社會都利慾薰心之後,就無法靜下心去修道了,人接觸的東西多了,識神就發達了,從而元神就不好修了。
這也是為什麼佛家會說‘末法時代’。在人道社會,是無德存在的。人之識神一強,元神就不容易上位,從而靈根就降低,元神無法佔據主導,就無‘德’。
此時的中國正處於一個抉擇的十字路口,是走人道社會,還是走天道社會。
夏鈞選擇的是走人道社會,又一定程度上保留天道社會的元素,以夏鈞身上的兌換平臺的優勢,自然是走人道社會,又保留天道社會的一些東西了。
兩宋時期,中國走的就是‘天道型社會’,蒙古人屠殺了大量漢人之後,中國的天道型社會被摧毀。
宋代是中國的天道型社會的巔峰。
明代時中國走上‘人道型社會’,人道開始佔據主流,但依舊保留著很多天道型社會的東西。
而明代則是‘人道型社會’的巔峰。
而到了清代,走的是很徹底的人道型社會了,不管是天道還是人道,都收到壓制,但天道型社會的東西依舊頑強的儲存了一批下來。
發展經濟是肯定要的,儘管發展經濟會進一步使人道社會壓縮天道社會的生存空間,但這時候的世界局勢不一樣了。
古代的中國,中國長期保持領先地位,只要內部矛盾不劇烈,外部一般拿中國沒辦法,但現在的中國卻要面臨列強與國際資本。
天道社會持續發展下去,以夏鈞估計,可能也會變得極為強大,科技發展也會走上一個比人道型社會更快的軌道。
但兩宋時期中國的天道型社會被扼殺了,夏鈞沒有足夠的參考,而且宋代雖然修德普遍,但沒有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