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某些檔案中關於她的材料,以為她是“叛徒”,陷入迷誤。
一九八九年九月中旬,我在北京給她掛了電話,希望對她進行詳細採訪。她家頗為僻遠。為了便於採訪,我乾脆搬到了離她家只有二、三百公尺的一家招待所住下。
她是副部長級離休幹部,住在一幢寬敞的平房裡。
我步入徐明清家客廳,便看見牆上懸掛著毛澤東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六日寫給病中的王觀瀾的那封著名的信:“既來之,則安之,自己完全不著急,讓體內慢慢生長抵抗力和它作鬥爭,直至最後戰而勝之,這是對付慢性病的方法……”
徐明清年近八旬,個子小巧,態度謙和,南方口音。她跟王觀瀾同鄉,一九一一年五月十三日出生於浙江臨海。她於一九二六年底加入共青團,一九二九年秋由團轉黨。一九八四年春節,薄一波受黨中央委託,在茶話會上提及十五位在一九二七年以前參加革命的老大姐的名字,並致以親切問候。徐明清是這十五位老大姐之一。
徐明清是怎麼結識江青的呢?我開啟錄音機,請這位歷史的見證人講述自己所知道的江青……
一九二八年,徐明清考入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創辦的曉莊師範。不久,她成為該校共青團支部的支部書記。一九三○年四月,蔣介石查封了曉莊師範,陶行知逃亡日本,徐明清轉往上海從事女工教育工作。
一九三一年春,陶行知從日本潛回到上海。不久,他公開露面,倡議成立工學團,相繼創辦了“山海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晨更工學團”、“流浪兒工學團”。徐明清成為“晨更工學團”的負責人。所謂“工學團”,用陶行知的話來說:“工就是做工,工以養生;學就是科學,學以明生;團就是團結,團以保生。”
“晨更工學團”是一九三二年十月成立的。這個工學團辦在上海西郊北新徑鎮,那裡有個村子叫陳更村,借“陳更”的諧音取名“晨更”。在當時,“晨更工學團”是公開的、合法的教育團體。
上海左翼“教聯”、“社聯”、“劇聯”以及“左聯”,都紛紛派人參加“晨更工學團”的工作。“左聯”派出的是陳企霞,“劇聯”派出的便是田沅。正因為日沉跟“晨更工學團”有著密切的工作關係,所以他也就把江青安排到這裡來。
徐明清記得,那天田沅忽地陪著一位山東姑娘來。她細高個子,穿一身藍布旗袍,長得俊俏而性情活潑。她便是李雲鶴,亦即江青。
徐明清那時叫徐一冰(有的江青傳記誤為“徐一永”)。雖然她只比江青大三歲,在政治上卻要成熟得多。她不僅領導著“晨更工學團”,而且還是上海“左翼教育工作者聯盟”(簡稱“教聯”)的常委。
“晨更工學團”是一個教育團體,設有幼兒院、小學、特別班、農民識字班、工人識字班、店員識字班。最初,徐明清分配江青在店員識字班裡當教員,教唱歌,輔導識字、讀書。
“工學團”其實是鬆散的組織,並非正規的學校。最初只是借用陳更村幾間農舍辦學,非常簡陋,經費也極拈據,靠著一位“交際家”在外募捐。此人名叫黃警頑,是上海商務印書館交際股股長。黃警頑有著過目不忘的“天才”,見上一面,此後便認得,號稱認得十萬青年。黃警頑在十里洋場為工學團募捐,使“晨更”得以維持。
“晨更工學團”的教員們,只有一碗飯吃,沒有工資。江青在那裡除了教店員識字外,還和田沅一起,編演小節目,諸如田漢編劇的《放下你的鞭子》等,組織學員到附近農村演出。
“晨更工學團”的人員逐漸增多,幾間農舍不夠用了。黃警頑到底不愧為“交際家”,他打聽到北新徑鎮羅別根路羅家花園對面,有一座被資本家廢棄的花園。那裡,有一道黑色竹籬笆圍著,裡面是一幢破敗的小樓,底樓四間,二樓三間,頂上還有一個小閣樓。小樓後邊,有一排平房。另外,還有一個破舊的玻璃花房。這座爛攤子一般的“花園”,由一位姓陸的農民看管。經“交際家”前往“交際”,“花園”的主人答應借給“晨更工學團”辦學用,不收分文房租。於是,那裡便成了“晨更工學團”的“大本營”。那座小樓、那排平房成了教室和教員宿舍,玻璃花房成了伙房。
女教員不多,只徐明清、江青和一個名叫李素貞的寧波姑娘。據徐明清回憶,江青當時喊她“一冰”,她叫江青“小李”,而她倆都稱李素貞為“寧波李”。她們三人同住那座小樓頂上的閣樓。每天爬著竹扶梯上去,小閣樓裡只有一扇老虎窗,沒有床,三個人在地板上鋪了草蓆睡覺。“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