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部分(第1/4 頁)
水軍西大營位於水軍直轄營以西,雖然冠以水軍之名,實際上和水軍並沒有太大關係,這裡是原來是江寧府的一座造船廠,佔地足有數百畝,四周修建有圍牆,十年前,造船廠搬去江寧府建鄴縣後,這座造船上便空了出來,用於放置水軍的廢棄船隻。
無晉在兩個月出徵之前,將這裡闢為水軍軍器製造署,專門用來打造兵器盔甲和製造火炮。
一刻鐘後,無晉和梅花衛副將鄭延年趕到了西大營,他臨走前來過幾次,裡面堆滿了各種廢舊的木船,很是荒涼,但現在卻變了樣,廢舊的木船被集中堆成一座小山,在寬闊的空地上搭建起了七座巨大的棚子,南面靠圍牆處修建起了幾十排房屋,那裡是工匠們的宿舍。
數千名工匠正在緊張地忙碌著,叮叮噹噹的敲擊聲不絕於耳,負責管理新成立軍器署的,是原軍器監少監魏縉,他是江寧府人,三年前因軍器監倉庫失火之事被罷免,閒居在江寧府,被無晉請出來出任水軍軍器署令,負責二十萬軍隊裝備的打造。
他能力很強,經驗也豐富,雖然手下暫時只有九名從事,但軍器署依然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
魏縉年約四十餘歲,精明能幹、思路清晰,他帶著無晉在火炮鑄造營中檢視,火炮營位於軍器局東面,建有一道圍牆和西面的普通軍器局相隔,最早造出火炮的王鐵匠雖然技藝精湛,帶十幾個徒弟可以,但管理上千人鐵匠,他卻不行,他是擔任技術總監,而整個火炮鑄造營的管理則由魏縉親自負責。
魏縉長期在軍器監為官,堪稱軍器製造的專家,對火器的製造也很瞭解,五十年前,火藥工匠掌握了引線的技術,便逐漸發明火藥箭、火藥紙鳶、後來又出現火藥包、陶瓷火藥罐,三十年前發明了用生鐵為殼的爆天雷和水雷,同時出現了用竹筒發射的突火槍,不久,蜀州火器局便發明了用鐵管來發射的簡易火銃。
但不管是突火槍還是火銃,因為射距都只有十幾步,遠遠比不過弩箭的威力,而且操縱繁瑣,非常容易損壞,所以朝廷沒有推廣這種新式火器。
魏縉卻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見到更先進的燧發槍和火炮,這簡直令他欣喜若狂,同時他也如醉如痴地沉溺在其中,又透過從前的人脈,請來三十名鑄造火器的資深工匠,眾人一起研製和完善火炮,這就使火炮的研製水平和鑄造成功率都大大提高,兩個月來,他們已經鑄造了六百門各種式樣的合格火炮。
魏縉現在已經是燧發槍和火炮的專家,他帶著無晉走進一排平房,這裡是成品倉庫,他從木架上取下一支燧發槍,對無晉道:“這支燧發槍我們造出了三千支,現在工匠們技術已經很熟練,再過一個月我能再造出三千支,完成殿下交代的六千支的任務,但現在有一個問題,我們只有一千名合格的工匠,如果全力造槍,造炮的進度就會延緩,可能需要殿下進行一個選擇。”
無晉沉思一下便問:“再增加工匠不行嗎?”
魏縉苦笑一下道:“再加工匠也可以,但要成為合格工匠,至少還要一個月時間,殿下說時間比較緊迫,我擔心……”
時間確實很緊迫,還要裝備軍隊,再訓練,恐怕來不及,但無晉的計劃確實是需要六千支槍,組建一支燧發槍軍隊,但是鑄造火炮更重要,實在不行,五千支也行,他剛要說話,魏縉又道:“還有一個方案,給殿下參考。”
“你說!”
“還有個方案就是把一些部件委託民間工坊製造,給他們圖樣,我們只造核心部件並進行組裝,這樣一個月內,我同樣能再造出三千支槍,工匠人數,我就能削減一半,集中精力造炮。”
這個方案倒不錯,也不用擔心洩密,無晉點點頭便道:“民間能造出合格部件嗎?”
“肯定沒有問題,餘杭郡的錢家和東海郡的周家都是做首飾大店,各有幾百工匠,只要有標準圖樣,交給他們沒有問題,還有簡單的木製槍身和槍托,也可以交給外面的木匠做。”
無晉欣然同意,又問:“如果是這樣,那幾時能造出一千門火炮?”
“一個月!”
魏縉肯定會回答他,“一個月內肯定沒有問題。”
無晉知道魏縉是一個很穩重的人,他既然說一個月,那應該就沒有問題,他又笑著問鄭延年,“你那邊呢?我需要的教官訓練出來沒有。”
無晉臨走前交代過鄭延年,要求他兩個月內訓練出五百名火槍手和三百名火炮手,射擊火炮比較簡單,關鍵是火槍手,不僅要求熟練使用燧發槍,槍法準確,而且還要了解槍的構造,甚至能夠自己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