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有什麼阻難,順風順水的改革家。
他之所以沒吃苦頭,是由於皇帝支援,而皇帝支援,又是皇太后和大內總管聯手的結果。有這樣三位一體的後臺,他有什麼怕的,願意怎麼幹就怎麼幹。當然,不可能沒有政敵,更不可能沒有政治上的小人,但張居正是縱橫捭闔的九段高手,在政壇上所向披靡,政敵都不堪一擊。小人,他更不在乎,因為他也是相當程度上的小人。
只有一次,他一生也就碰到這麼一次,坐了點蠟,有點尷尬。因為其父死後,他若奔喪回去,丁憂三年,不但改革大業要泡湯,連他自己的相位能否保住,都成問題。便諷示皇帝下令“奪情”,遂引發出來一場面折廷爭的軒然大波,使心虛理虧的他,多少有些招架不住。最後他急了,又借皇帝的手,把這些搗亂分子推出午門外,按在地上打屁股,用“廷杖”,強行###了下去。
張居正穩居權力巔峰時,連萬曆也得視其臉色行事。這位年輕皇帝,只有加入與太后、首席大太監馮保組成的鐵三角,悉力支援張居正。如此一來,宮廷內外、朝野上下,首輔還用得著在乎任何人嗎?
眾望所歸的海瑞,大家期待委以重任,以挽救日見頹靡的世道人心,張居正置若罔聞,將其冷藏起來。文壇泰斗王世貞,與張居正同科出身,一齊考中進士,很巴結這位首輔,極想進入中樞,他婉拒了:“吳幹越鉤,輕用必折,匣而藏之,其精乃全。”勸他還是寫他的錦繡文章去了。與李贄齊名的何心隱,只是跟他齟齬了兩句,後來,他發達了,他的黨羽到底找了個藉口,將何心隱收拾掉以討他歡心,他也不覺不妥而心安理得。
所以,張居正毫無顧忌,放開手腳,對從頭爛到腳的大明王朝,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最為人稱道的大舉措,就是動員了朝野的大批人馬,撤掉了不力的辦事官員,###了反抗的地主豪強,剝奪了抵制的貴族特權,為推廣“一條鞭法”,在全國範圍內雷厲風行,一畝地一畝地地進行丈量。在一個效率奇低的封建社會里,在一個因循守舊的官僚體制中,他鍥而不捨地調查了數年,立竿見影,收到實效,到底將繳賦納稅的大明王朝家底,摸得清清楚楚,實在是亙古未有的壯舉。
幸運的張居正,他是死後才受到清算的,他活著,卻是誰也扳不倒的超級強人。強到萬曆也要望其顏色。有一次,他給這位皇帝上課,萬曆唸錯了一個字音,讀“勃”如“背”,他大聲吼責:“當讀‘勃’!”嚇得皇帝面如土色,旁邊侍候的臣屬也大吃一驚,心想,張閣老,即使訓斥兒子也不該如此聲嚴色厲呀!
我在想,樹敵太多的張居正,以其智慧,以其識見,以其在嘉靖、隆慶年間供職翰林院,冷眼旁觀朝野傾軋的無情現實,以其勾結大太監馮保將其前任高拱趕出內閣的卑劣行徑,會對眼前身邊的危機瞭然無知?會不感到實際上被排斥的孤獨?後來,我讀袁小修的文章,這位張居正的同鄉,有一段說法,使我釋疑解惑了:“江陵少時,留心禪學,見《華嚴經》,不惜頭目腦髓以為世界眾生,乃是大菩薩行。故其立朝,於稱譏譭譽,俱所不計,一切福國利民之事,挺然為之。”
唉!這也是許多強人,在興頭上,不懂得什麼叫留有餘地,什麼叫急流勇退的悲劇。他忘了,你強大,你厲害,你了不起,但你無法改變上帝。這位活得太忐忑,太吃力,太提心吊膽,太心神不寧的改革家,終於邁不過去萬曆十年(1582年)這個門檻,二月,病發,六月,去世,享年五十七歲。
他活得比同齡人都短命,王世貞六十四歲,耿定向七十二歲,李贄七十五歲。
張居正的死亡,早有預感,掌政十年,心力交瘁,是主因。“靡曼皓齒”,也是促其早死的“伐性之斧”。他渴嗜權力,沉迷女色,慾望之強烈,後者甚至要超過前者,在歷史上是少見的。一方面,明代到了嘉靖、萬曆年間,淫風大熾,整個社會洋溢著一種世紀末的氣氛。享受,佚樂,奢侈,腐化,縱情,放誕,糜費,荒淫,是普遍風氣。一方面,張居正在“食色性也”的需求,高出常人許多倍,永不饜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張居正壽終正寢,備極哀榮。十月,追劾者起,反攻倒算。萬曆十一年(1583年)三月,屍骨未寒,奪其官階。萬曆十二年(1584年)四月,墳土未乾,又籍其家。最為慘毒的是,因為抄不出萬曆所想象的那麼多金銀財寶,令兵圍其江陵祖居,挖地三尺,株連勒索,刑訊逼供,家人有餓死的,有上吊的,剩下的也都永戍煙瘴地面,充軍發配。
張居正這個家破人亡的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