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這一回,可萬萬不能鬧當年亂標古書的笑話!
須知,早在一九三一年一月二十二日北平的《晨報》上,便登載過這樣的廣告:
“山東王泊山崑劇團來平,李雲鶴演出《玉堂春》。”十七歲的李雲鶴,後來成為藍蘋,後來又成為江青。她自幼在山東省立實驗劇院學平劇、崑劇。只有懂得她的“行話”,才能與她有著共同的語言。一個門外漢,張春橋費煞苦心,突然狂熱地鑽研起京劇來了……
一九六三年二月二十二日晚上,江青悄然步入上海愚園路二一八號的紅都劇場,看了上海愛華滬劇團演出的《紅燈記》,感到滿意。她從十二個同類劇本中,選中了愛華滬劇團的本子,決定改編為京劇。本來,這是張春橋很好的為她效勞的機會。
可惜,當時的她對張春橋還是初識,竟把這道地的“上海貨”交給了北京的中國京劇院去改編。張春橋知道了,連連頓足,深為遺憾。
關於這個過程,江青曾這樣講述過:
為《紅燈記》我是化了不少心血的。我為了想查明這個故事是虛構還是寫實,曾到處打聽作者的地址。想和他談談,就是找不到,我真怕作者用了真姓名而又未搞清事實。假如這個劇本竟為叛徒立了傳,那可怎麼辦?單是這件工作,就佔去了我很多時間。其它關於劇本處理方面的,就不說它了。
對這個劇本(愛華滬劇團的演出本),我是既喜歡,又不喜歡。喜歡它,是因為它寫好了幾個革命的英雄人物;不喜歡它,是因為它還不是從生活出發的,沒有寫清楚當時的典型環境。可是,我看了很多同一題材的不同劇本之後,感到還是愛華滬劇團的本子好。其它有的劇本劉人物簡直有很大的歪曲,使我看了一半就想走開。所以,決心把這個戲介紹給中國京劇院……
張春橋剛剛失了一個“球”,緊接著又失了一“球”!
那是在一九六三年秋,江青又看中了“上海貨”——滬劇《蘆蕩火種》,卻推薦給北京京劇一團去改編京劇《沙家洪》。不僅如此,為了幫助北京京劇一團排演好《沙家洪》,江青還把演出《蘆蕩火種》的上海人民滬劇團請到北京去!
張春橋連失兩“球”,著急了。他對江青說:“上海不光是‘破’,也能‘立’呀!江青同志,給上海交任務吧,我一定把上海的京劇界組織好。”
終於,江青給張春橋交任務了。江青又來上海了,那是在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至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二日,上海舉行華東地區話劇觀摩演出。用當時的宣傳詞句來形容,這次觀摩演出是“在何慶施同志領導下,在江青同志關懷下”舉行的。
柯慶施在會上慷慨激昂,講話的口氣是非常硬的:“我們的戲劇工作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還很不適應”,“對於反映社會主義的現實生活和鬥爭,十五年來成績寥寥,不知幹了些什麼事。他們熱衷於資產階級、封建階級的戲劇,熱衷於提倡洋的東西、古的東西,大演‘死人’、‘鬼戲’,所有這些,深刻地反映了我們戲劇界、文藝界存在著兩條道路、兩種方向的鬥爭……”
柯慶施如此有恃無恐,敢於斷言戲劇界“十五年來成績寥寥”,是因為十多天前——十二月十二日,毛澤東在何慶施送去的《關於上海舉行故事會活動》的材料上,寫下一段至為重要的批示——也就是後來被人們稱為“兩個批示”中的一個。
這個批示,三年後成為發動“文革”的“理由”之一:
各種藝術形式—一戲劇、曲藝、音樂、美術、舞蹈、電影、詩和文學等等,問題不少,人數很多,社會主義改造在許多部門中,至今收效甚微。許多部門至今還是“死人”統治著。不能低估電影、新詩、民歌、美術、小說的成績,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少。至於戲劇等部門,問題就更大了。社會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了,為這個基礎服務的上層建築之一的藝術部門,至今還是大問題。這需要從調查研究著手,認真地抓起來。
許多共產黨人熱心提倡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藝術,卻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的藝術,豈非咄咄怪事。
在華東區話劇觀摩演出中,江青走到哪裡,張春橋就跟到哪裡,張春橋把江青請到了上海京劇院,“指導排演”《智取威虎山》。
這麼一來,《智取威虎山》打上了“江記”印戳,成為上海第一齣由“江青同志親手培育的革命樣板戲”。
張春橋樂了,上海也終於有了“樣板”。
緊接著,一九六四年冬,江青在上海看了淮劇《海港的早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江青對張春橋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