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3/4 頁)
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
面對處於就業、創業焦慮之中和苦於職場處事之道的讀者,葉曼女士分析入情入理、循循善誘,一面鼓勵就業創業者正確客觀地做出自我估計,理性客觀地做出選擇,腳踏實地,敬業樂業,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一面教導我們學會在職場中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調整“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的心態,懂得濯纓與濯足的處事之道。
面對苦惱於下一代教育的讀者,葉曼女士主張隨兒女的成長而宛轉施教,關注孩子身心的健康,努力營造適合其個性發展的家庭氛圍,培養孩子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立、自強、自尊的個性,尊重孩子的選擇,鼓勵他們發揮個性特長,豐富知識,增長閱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面對困惑於自身修為與信仰之間距離的讀者,葉曼女士從中國宗教信仰發展的歷史、人們接受宗教信仰的主客觀因素及護持個人的修為等方面追本溯源,娓娓而談,在廓清疑惑的同時,強調向佛者要做個覺者,發自內心,不流於形式。
掩卷沉思,作者字字含情,句句留意,無不透露著情繫眾生、心懷博愛的情懷,細心品讀,如沐春風,如飲甘露,似暗夜中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者的航程,似沙漠中的一泓清泉解救旅人的困頓,似一味心靈雞湯慰藉受傷者的心靈。
◇歡◇迎訪◇問◇BOOK。◇
第4節:記佛道儒國學大家葉曼女士
記佛道儒國學大家葉曼女士
復強
葉曼老師有幾大傳奇,我的簡單瞭解印象深的有,一是94歲了看上去十分年輕,二是向南懷瑾和陳健民學習,打通任脈督脈,打禪七頗有收穫;還有就是老夫妻都已經九十多歲了,結婚超過70年了,還都比較健康。1989年葉曼看雲居寺破爛不堪,發願要重修雲居寺,就到港臺新加坡和美國演講募捐,3年後將30萬美元交給北京副市長何魯麗,如願地重修了雲居寺!此次是葉曼第五次進入雲居寺,受到了寺方比較的熱情接待。我用攝像機記錄下了今天的整個過程。
曼老師看起來一點也不像94歲,總是笑眯眯的,非常和氣。說話條理清楚,現在每週還講兩次課,在地安門大街,週三講晚上講《道德經》,週六晚上講《維摩詰經》,每次聽眾都是數百人。
近朱者赤,緣分才始。
附錄文章:走近智者聆聽慧音——訪葉曼老師
晌午時分,與同行念慈居士來到葉曼老師搬家前的望京住所,對其進行採訪。說是採訪,卻實為兩個對佛法懷有虔誠之心的學生來向老師求疑解惑。
葉老的房子佈置清雅。紅木的傢俱,兩把藤椅,藤質的桌子、椅子茶杯墊子儀亦是藤質的。午後的陽光朗朗地照在落地窗前的幾盆植物上,一派生機盎然。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每天能聽到葉老講經說法,想必這些植物也是幸福的。
葉曼這個名字於我最早是在三毛《送你一匹馬》中見到,三毛簡短提到她和葉曼老師的三次談話。隻言片語,給我的印象卻很深刻。那時,我還是個初中生,在不上課的日子裡,母親去寺廟燒香拜佛總要帶著我,對於佛教的認知只停留在祈福平安的層面。而今日裡能有幸跟葉老面對面坐著,近距離聆聽她的開示,實為與佛法的因緣。可是無量無邊的佛法精深奧妙,究竟要如何參、如何學,如何將信仰落實於當下,葉老告訴我:修心便是關鍵。
人的心由於阿賴耶識的作用,堆滿了妄想雜念;可是人的真如本性、般若智慧同樣是這顆心在起作用,所以這就需要你轉識的功夫!煩惱即菩提,但煩惱一起,心性就會被遮掩,離智慧、覺悟就遠了。因此修心養性就不僅要放下妄念,而且要轉妄成真、轉識成智,惟有如此才能顯現如如真性,才會步入般若的勝境。這些道理或許我能看懂,可是修行、修心不能光憑理入,最最對機的應當是契理的行入啊!
當年佛祖在29歲辭別父母、妻兒離開皇宮,歷經磨難最後在菩提樹下證得人生無常,世間萬事萬物本性自空,皆因各種因緣聚合而成,實在是不必執著。不執著生、不執著樂、不執著法、亦不執著我。金剛經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世間無常,人生無常,情感無常,甚至連人的念頭都在剎那變化。人一旦覺悟了就會放下慾望雜念,放下一切分別妄想。難捨能捨、難行能行,這是佛祖的偉大之處,葉老常說學佛就得有學佛的行動,得遵照佛的精神,要捨得放下。如來佛祖貴為王子,說放棄就放棄了,絲毫沒有退轉之心。世事無常,富貴也好、名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