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部後面的是拖泥帶水的挑夫,他們中有些是受紀律處分被分配來的紅軍戰士,包括一些降職的軍官,可能有一些是被關押的軍人。
忠實可靠的五軍團殿後,他們是後衛,用當時擔任翻譯的伍修權將軍的話說,後衛的職責是擋住國民黨的“看家狗”,這些走狗不斷對行動遲緩的輜重大隊進行襲擾。
伍回憶說:“敵人在緊逼、包抄,堵截和騷擾。”
蔣軍有三四個師在與紅軍賽跑,爭奪“走廊”北端湘江岸邊的全州市。全州位於湖南和廣西的交界處,是一座四周有城牆的古城。當紅軍偵察兵接近城牆時,發現國民黨(何鍵的軍隊)已佔領了這座城市。
這就引起了紅軍指揮部的一場爭淪:應當攻打全州,還是向南轉移另找地點渡江?
紅軍正向湘江的這塊鐵三角地區集中,他們還不知道這裡已被蔣介石固定為屠殺他們的地方。此處南起桂林以北。桂林境內遍佈圓錐形的石山和雲霧,是中國畫家所喜愛的名勝之地,是大自然愛好者和詩人的仙境。
這裡景色的特點是蘚石成林,障眼的巨巖直插雲霄,指向天際。湘江流域—向是廣西到湖南的主要通道。由石灰岩構成的地質,經風雨侵蝕,已形成一條條深水的江河和奇妙的山巒。
興安以南的靈川,是紅軍走廊的南分界線。從桂林到靈川,湘江沿岸百山林立,有如徘徊的鬼魂。接著,再往前走,江岸又變換成堅硬的花崗石山峰。圓錐形的丘陵消失了,不時地又突然進入壯觀的花崗石山巒的畫面之中,就象一群遊蕩的幽靈在尋找一塊可供休息的場所。
這裡是有歷史意義的地方。此處有一條運河叫靈渠,據說是公元前二百年,中國歷史上第—個皇帝修建的,為的是把湘江和灕江連在一起,這樣就出色地造就了一條從長江流域的上海到珠江流域的廣州綿延而下的內陸河道。一九八四年,這裡仍然運輸繁忙。
在這個新月形的三角地帶,正在醞釀著長征以來的第一場大戰。
如果不是因為那個笨重的、不適當的、多餘的輜重隊伍拖在後面長達五十英里,紅軍幾乎肯定可以越過湘江,透過蔣介石的第四道也是最後一道封鎖線。儘管紅軍先頭部隊未能搶先到達全州,他們還是在十一月二十五日在全州以南跨過了湘江。一軍團和三軍團的部隊到十一月二十六日也都過了江。恰在那時,廣西軍閥白崇禧從興安把他的部隊向南移動,佯作保衛桂林,實際上是開放走廊讓紅軍從興安前往全州。十一月二十七日晚,三軍團和一軍團的先遣部隊沒有遇到多少阻力便並肩渡過了湘江。在他們之後,九軍團繼一軍團,八軍團繼三軍團先後過江,中央縱隊跟隨在他們中間行動。界首和腳山鋪是兩大渡口。江水很淺,大部分人索性趟水過了江。
本來紅軍在兩三天內就可以全部過江,而且不會有多大損失。但是,行動遲緩的龐大的輜重隊伍和那些未經訓練的蹩腳新兵改變了這個形勢。
當時林彪的一軍團第二師四團的年輕政委揚成武可以作證,長征在開始的幾個階段,一切都很順利。楊成武在長征開始時還是個小夥子,他十七歲離開福建省農民老家參加紅軍以來,大部分時間是在打游擊。紅軍成為他的學校、他的事業和他的生命。
一九八四年,七十歲的楊成武看上去比他的實際年齡要年輕一些,黑黑的頭髮夾雜著幾絲銀髮,身著深藍色的制服衣褲,回憶起往事來確切而瞭如指掌。他說話流利自如,圓圓的臉有點象已故的毛主席。他一開始就說,“長征開始時我二十歲,結束時我二十一歲。對我來說,長征經歷了整整一年零兩天。”
四團打第一場大仗是在湘江。在瀟水西岸的道縣縣城以東約五十英里處有一個祠堂坪的小鎮。楊成武的團在那裡停留時,接到了緊急通知,命令他們以最快的速度前進,趕在國民黨軍之前奪取道縣和渡口。道縣控制著山口,是通往湘江的咽喉要地,必須在第二天早晨拿下來。
他回憶說:“時間非常緊迫,在我們下達命令的同時,隊伍就出發了。”途中他們遇到一批農民。農民說在道縣瀟水上有座浮橋,那橋是用鐵鏈子把一些漁船串在一起而建成的。如果浮橋被拉到對岸,四團可以派人涉水過江把它拖回來。
隊伍距道縣五英里時,天空出現三架國民黨飛機。戰士們迅速隱蔽起來,沒有被飛機發現。黃昏時刻,他們到達道縣城郊。一道高高的城牆和很深的護水壕護衛著這座城鎮。午夜,一排士兵島水過江,奪取了船隻。拂曉,先頭部隊進城佔領了天主教堂。
楊成武政委走在擠滿人群的大街上,聽到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