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2/4 頁)
斯坦的身體垮了。他早就有胃病,那是在蘇黎世和伯爾尼的窮困生活中得的。愛因斯坦本來身體強壯,但是他的思想沒有固定界限,生活沒有固定規律,再加上他成年累月、不分晝夜的緊張思索,希望和絕望、激動和狂喜所帶來的感情上的巨大波動,終於把身體搞垮了。兩個月裡,體重竟減輕了十幾公斤。
但是,愛因斯坦不會倒下去!人類的良知不會泯滅,相對論的理論還要發展,這些美好的願望再次支撐起愛因斯坦巨人般的身軀。
在柏林的前幾年,戰爭的陰雲雖給愛因斯坦帶來不少生活和研究上的麻煩,但他始終沒有停止相對論的研究。在隆隆炮火中,愛因斯坦取得了學術研究的豐碩成果。
1916年初,愛因斯坦在《物理年鑑》上發表了長達50頁的論文《廣義相對論基礎》,以此暫時結束了他從1908年以來所從事的相對論研究。這篇論文是20世紀理論物理學研究的峰巔。
1905年的狹義相對論僅僅適用於不存在引力的所有物理過程,研究的是直線、勻速相對運動的參考系。廣義相對論的方程與參考系的運動狀態無關,也就是同樣適用於作加速運動和旋轉運動的參考系。在某種程度上,它是1905年狹義相對論的“推廣”;此外,就像愛因斯坦所恰當比喻的那樣,廣義相對論這個新理論就像是相對論大廈中的第二層樓。
愛因斯坦一直把廣義相對論看作自己畢生最重要的科學成就。他對自己的學生、波蘭物理學家說過:“要是我沒有發現狹義相對論,也會有別人發現的,問題已經成熟了;但是我認為,廣義相對論的情況不是這樣。”
愛因斯坦說這種話,是在廣義相對論發表之後20多年。
愛因斯坦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的。
1919年,愛因斯坦9歲的兒子愛德華問父親:“爸爸,你到底為什麼這樣出名?”
愛因斯坦笑了,然後又半嚴肅半微笑地對兒子解釋道:“你看見沒有,當瞎眼的甲蟲沿著球面爬行的時候,它沒有發現它爬過的路徑是彎的,而我有幸地發現了這一點。”
愛德華聽懂了比喻本身,但他不理解其中的含義。
這其中的含義,只有物理學家中的精英們才體會得到。照他們看來,如果沒有愛因斯坦,至今世界上也斷不會出現廣義相對論。
當然,一個重大的科學理論,是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的必然產物,說它完全依賴於某個個人,這是叫人難以相信的。然而,這種看法也說明了一個事實——廣義相對論中包含著深刻的思想。沒有大膽的革新精神和百折不撓的毅力,沒有敏銳的物理直覺能力和高超的數學運算技能,是不可能建立廣義相對論的。從1905年到1915年,愛因斯坦醞釀了整整10年時間——那是最富於創造力的成熟的10年——才建立起廣義相對論。
廣義相對論的提出需要太多的才能,幾乎超出一個常人畢生所能掌握的知識的無數倍。人類不得不在大多數人平庸的事實面前讚美那些偉大的天才。他們的才能實在是讓人高山仰止。擁有這樣的天才,是人類的福份。
難怪1897年發現電子的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說:廣義相對論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
難怪創立相對論量子力學的英國物理學家狄拉克說:“廣義相對論也許是人類曾經作出過的最偉大的科學發現。”狄拉克是物理學界最不愛說話,更不愛說恭維話的大師。所以,愛因斯坦在1917年大病之後,坦然地向朋友們說:“我死不死無關緊要。廣義相對論已經問世了,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 宇宙之謎
有人說,柏林的大學教授分兩類,一類是愛因斯坦一個人,另外一類是其他所有人。
有人以此來譏諷愛因斯坦。
有人以此來讚譽愛因斯坦。
不管怎麼說,愛因斯坦即使在大科學家們中間,也顯得是那麼地與眾不同。
一般的教授,把自己的時間一分為二:一部分教書,一部分研究。他們的講課,一章章、一節節,分得細而又細,旁徵博引,內容像圖書館一樣豐富。他們的科學研究,也分成一個個小問題,手下的學生都能分到一個,大家津津有味地研究,論文一篇篇發表。
愛因斯坦也是既講課又做研究。他那深刻的思想之鏈,一環一環展開,清晰地呈現在聽講者面前,再加上一些幽默雋永的趣談作點綴,這使他的講課具有一種特殊的魅力。愛因斯坦只愛講自己所研究的問題。他不僅喜歡向同行和大學生講課,也喜歡跟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