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等株連九族的話,你不怕嗎?”
那漢子哈哈一笑道:“提著腦袋走四方的人,有什麼可怕?再說,我相信我師父金峭,他絕不會收孬種做徒弟。”
“什麼?金峭也是你師父?”
“是的,他是去年才收下我這個徒弟的。我跟他跑了大半年江湖,學了幾套吃飯的本事。他對我說,在我之前,收留過家遇不幸,生活無著的韓姓父子,教他們一套馴龜的技藝。想來,你一定就是了。算起來,你還是我的師兄,咱倆竟在這裡面相會,也是三生有幸。來來來,師兄在上,請受小弟一拜。”說罷,納頭便拜。
烏龜韓忙扶起他道:“不敢當,不敢當,我還未請教師弟尊姓大名。”
“小弟姓李,名十三,因隨師父學得一手馴猴的技藝,江猢人稱猴兒李。”
正說著,只聽監牢大門哐啷幾聲響,猴兒李說道:“外出下苦力的犯人回來了。師兄,恕小弟多嘴,你才進監獄,不知裡面的規矩,千萬不要哭鬧,最好裝瓜賣傻少說話,一切聽我安排,自會逢凶化吉。還有你兒子的事,我會幫你打聽他的下落。請師兄牢記。”
說罷,在一陣吆喝聲中,獄卒開啟牢門,做苦工的犯人回到監室,紛紛尋找自己那方安身之地。混亂中,猴兒李又給烏龜韓遞過一個眼色,示意他保持安靜。
這猴兒李雖是個江湖藝人,卻有一段非同一般的經歷。他原本不姓李,因父母早亡,不知姓氏。一年冬天,凍餓在長安街頭,幸遇太子弘相救,收為奴僕。只因他誠實乖巧,太子很喜愛,便賜李姓;因為是冬天收留的,取名李冬。
李弘太子是唐高宗皇上與武則天的親生兒子,二十三歲那年被立為太子。高宗臥病時,令他監理國政。看來,準備要他接班當皇帝。可是母后武則天對他卻不滿意,因為他太有個性。
還在年少時,李弘就表現出非凡的見解。有一次,老臣教他讀《春秋》,讀到楚世子商臣弒君時,他很吃驚,要求換別的書讀。大臣郭瑜說道:“孔子作《春秋》,如實記錄,善惡皆書,為的是褒揚善行,勸人效法;貶斥惡行,警醒後世。故有一字之褒,榮於華袞,一字之貶,重於斧鉞之說。殿下讀了,熟悉歷史,明辨善惡,對今後治國大有好處。”太子卻說:“記有這類犯上作亂,滅絕人倫的史書,我讀起來噁心。換一本吧。”
太子李弘在監國主政時,寬厚仁愛,深得民心。他了解到士兵生活很苦,便加大撥款,增加薪餉;發現軍糧裡有樹皮草籽石粒,立刻追查,把倉庫裡的好米分發下去。當時規定,凡逃兵的妻子,一律沒為官奴,他便奏請父皇廢除這些苛刻的條例。他又奏請父皇下旨,將大片閒置的土地無償分給貧民耕種,以解救他們的饑荒。
太子李弘特別愛好文學和歷史,他蒐集歷代典籍中的優秀文章五百篇,編成一本書叫做《瑤山玉彩》。高宗看了很滿意,賜他錦緞三萬匹。高宗皇上對他特別喜愛,當著大臣們的面表揚他是“仁孝有德的彬彬君子”。
然而武后對兒子當“君子”毫不感興趣。因為兒子真的成了“君子”,那就不免要冒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果然,冒犯的事一件接一件地發生了。
有一次,太子李弘發現被母后害死的蕭淑妃的兩個女兒義陽公主和宣城公主幽禁在後宮,已被遺忘,都三十好幾了還沒嫁人。這實在是皇室的大丑聞。便向武則天奏道:“母后,依聖人的話說,女大當嫁;可兩個姐姐在後宮關到三十好幾了都不出嫁,有違聖人的教誨,請母后做主把她們嫁出去吧。”
對這種正當的意見,武則天實在無法拒絕,便說:“是我事情太多,給忘記了。你的意見很好,我馬上做主把她們嫁了。”第二天,武則天便準備把兩個公主許配給殿前衛士權毅和王遂古。李弘知道後,對母親的這種做法很是氣憤。
接著,又發生了一件更使他氣憤的事:他的嫂嫂,周王李原之妃趙氏,被母后害死在後宮。
那趙妃不是別人,她是太宗皇上之女長樂公主的女兒。長樂公主常到宮中走動,二來為了拜見皇兄高宗,一則也為看看女兒。這本是人之常情,可武后偏看不慣。她先把長樂公主和她的丈夫調去外地,並下旨禁止她入宮,然後把趙妃禁閉起來,還不許送飯。十餘天后開啟門一看,早已餓死在後宮。
太子弘再也忍不住了,去見武則天說:“兒臣記得母后寫過一部《列女傳》,現在一個很賢慧的兒媳餓死在您的家裡,人家不說嗎?”
武則天聽兒子這樣對自己講話,大怒道:“放肆!竟敢大膽越禮教訓起我來了,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