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第3/4 頁)
隆基的不滿,姑侄二人常常在朝堂上唇槍舌劍,爭論不休,鬧得睿宗的頭都大了。
這天,又演了一場使睿宗十分難堪的戲。
太陽剛剛露頭,含元殿已是一派緊張,一隊隊盔甲整齊。手執戈矛的殿前衛士在值日金吾的帶領下,從兩側走向含元殿兩廊,只聽一片鐵器撞擊聲有節奏地傳過來,又盪開去,長長的兩列衛隊,把莊嚴肅穩的朝堂氣氛渲染得濃濃的。
接著,響過三通鼓,一位手執拂塵,身著朱衣的太監從一側走出,向立於丹風門外的文武百官大聲宣道:“時辰已到,文武百官上殿嘍!”
一聲喊後,文武官員從左右兩廊按品級進入大殿,齊齊整整排列在殿堂兩旁。
五通鼓響,由遠及近傳來一派悅耳的笙蕭鼓樂之聲,宮娥綵女擁著睿宗、太平公主、李隆基進了大殿。睿宗居中,太平公主、李隆基分左右坐在朝堂之上,只是太平公主座前有一道紫色的螢幕遮著,惟其如此,更顯出其神秘和特殊。
接著,由太監內給事中高力士查點朝班官員名單,向睿宗跪奏:“應到官員已到齊。”
朝儀開始了。
今天的議題有兩個:一個是羽林軍在清除韋黨中立有大功,因而一些兵將居功自傲,發生多起如葛福順大鬧醉仙樓,毀樓毆民的嚴重事件,大臣奏請將羽林軍調出京城,赴外地駐紮;第二個議題是罷斜封官以正綱紀,清除官場弊病。
這兩個議題都是傾向於李隆基的宋璟、姚崇兩位宰相提出的,當然出自李隆基的意思。
照說,像這樣用意很好的議題是應該順利透過並立即付諸實施的,然而卻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麻煩。
首先是睿宗不表態。他知道太平公主與李隆基之間矛盾根深,特別是太平公主難侍候。只要聽說是李隆基贊成的事,再好,她也能說得一無是處;凡是李隆基反對的事,再孬,她也有本事把它說得一抹溜光。睿宗想先讓她發表意見,免得在朝堂上爭得不可開交。他問:“御妹對這兩個議題有何見解?”
她不點頭也不搖頭更不開腔。
連問兩三次都這樣。
後來,當姚崇出班把這兩樁事的重要性詳細奏明,希望立即頒詔執行時,太平公主便說了:“羽林軍是拱衛京師的長城,隨便調出去,京畿要地交給誰來保衛?斜封官本是前中宗皇上御批的,也有它可取之處。中宗皇兄駕崩以後,難道他以前制定的制度都該取消嗎?”
太平公主說得振振有辭,實際上全有另外的打算:羽林軍是李隆基的心腹部隊,近來軍紀不好,京城百姓頗有怨言,對李隆基的威信造成影響,他要調羽林軍出京城加以整頓,是為了保持自己的威信,加強部隊素質建設,這當然不能同意;斜封官之事因太平公主自始至終參與,從中撈到不少好處,又培植了個人勢力,取消了於她不利,當然要反對。
是非不辨的睿宗覺得太平公主說得也有理,正準備表示同意時,宋璟立即出班跪奏道:“啟奏陛下……”
“慢!”宋璟還沒說完一句,太平公主就制止了他:“宋承相,你為當朝宰相向皇上奏事,應該衣冠整齊,你看你,帽子也不戴正……”
她這一說,滿堂文武吃吃發笑,宋璟羞得滿面通紅,慌忙去整冠。
李隆基氣得直咬牙,忽地站起來,走下殿堂親自向皇上陳述,舉出十個理由應該把羽林軍外調,將斜封官制度廢除,“以穩定社會,健全官職任用制度。”
太平公主在紫紗帳後,對李隆基一一反駁,舉出二十個理由,說明羽林軍不能外調,斜封官制不宜取消,“只有這樣京城安全才有保障,祖宗制度才能繼續。”
睿宗也不知該怎麼說好,有時明知太平公主胡攬蠻纏,也只有隨她。
最後草草宣佈:“下次再議。”
“散朝!”
下朝以後,李隆基精疲力盡,睡了半天悶覺後叫書僮磨墨備紙,他提起筆來,寫好一張“辭讓表章,”請求改立長兄成器為太子。寫好後,斟酌再三,覺得文字、語氣都無破綻了,伸了個懶腰,打了個呵欠,好像肩上卸下了千斤重負,身子頓時輕鬆了許多。
李隆基辦事幹脆,寫好辭呈,便換了衣帽去見父皇,當面呈交。
他快步走出東宮,回頭看看,無可奈何地說了句:“當初我就不該搬進來。”
他手拿辭呈急匆匆向父皇的寢宮走去,走到宮門,內給事中高力士接住他:“殿下有事要見皇上?”
“是,向皇上遞一份辭呈。”
“什麼辭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