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部分(第2/4 頁)
郡縣官員群體。
唯一讓他意外的是,指責與猜疑並不是來自大陳的最高統治者,反而是那些他自認為沒有觸動他們的朝中官員。荊交大量官員充實到各地,但進入長安的幾乎沒有一人。一則是他讓張識文選派的這些人,多是些務實辦事之人,特別適合縣令一級需要處理具體事務的。這些人雖然有能力將地方治理得妥當,但卻難以擔任好更高一級的事務,在官場上的上升空間並不大
。得以要進行撤換,接替之人也皆是原來在長安任職的人。
除了戰場上,楊誠並不是一個喜歡動心機的人。但是他卻也不得不為原來朝廷一眾官員而考慮,他本不求讓這些人對他有多好,只求能和平相處而已。不過他的良苦用心並沒有被認可,反而受到了更大的反彈。楊誠並不知道自己錯得有厲害,官場上,何曾有過真正的和平相處。至古以來,官場上的明爭暗鬥,其激烈程度甚至遠勝於戰場。即使是他不將大量交州官員調派各地,也無法和朝中大臣們和平相處,這一點也是楊誠自身永遠想不到的地方。
對於楊誠這個建議,陳博根本沒有提出任何異議,甚至將一切事宜都交付給他,僅需事後將這批官員的名冊交上即可,朝廷不進行任何干涉。拋開其他不談,僅是長沙郡佐在面聖時還念念不忘哪些村莊的田地還沒澆水那一幕,便讓他對荊州的官員有著極佳的印象。更不用說他微服私訪的交州之行時,交州的各級官府那種與外間絕然不同地辦事作風。簡直讓他驚為天人。從那時起,他便有了一個強烈的願望,讓天下所有地方官員,都能如同交州的地方官員一般,那樣在他治下出現大治盛世的局面便再不是什麼難事了。楊誠此時只是主動來實現他這個願望,他當然是求之不得了。
至於猜疑,作為陳氏嫡傳的陳博當然不可避免的繼承了陳氏這一“優良傳統”。只不過正如林智所料,年青氣盛又一心想要超越之前歷代帝王的陳博。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這一能力當然是不遜於任何人地。而且將這些地方官員的選拔交給朝中大臣的話,何嘗又不會出現大肆向關隴庶族傾斜地局面。兩相比較,他當然樂意讓這一巨大的傾斜指向他本就極有好感的荊交了。
楊誠的第二個建議。則進一步強調之前已獲陳博首肯,並頒下旨意地土地分配之策。只不這一次,楊誠建議地範圍由原來的三家轄地,進一步地擴充套件到了天下所有州郡。在雍、兗、並、冀、徐、青六州開展讓土地全新分配的同時。原本較為安定地揚、豫、涼、幽甚至巴蜀。同樣按此方式進行。至於荊州和交州,之前已經極是完善。完全可以絲毫不動。
這一建議倒是讓陳博猶豫了好一會兒,最終答倒是答應了。不過卻同樣將這一“光榮而艱鉅”地任務壓在了楊誠以及隨後將調至長安的張識文身上。對於荊、交地土地狀況。陳博可以說是極為讚賞的。百姓之所以貧窮,很大程度上便是因為除了經交納朝廷規定的賦稅外。還得承受各地豪門世族的盤剝。他想要實現天下大治,若不從根本上改變這一情況,實現起來也是困難重重。
但這樣一來,所觸動的利益範圍可就太大了。沒收叛亂世族的土地,以之來分配給百姓,這倒是引不起多少非議。但在其他幾州,其土地幾乎也同樣被當地的門閥世族所瓜分,要想讓百姓擁有足夠的土地,唯一的辦法便是在這些人身上想辦法了。雖然他刻意打擊門閥世族的勢力,但那也是在有充足藉口的情況下才行。這些地方的門閥世族並沒有或者說還沒來得及加入到三家叛亂之中,甚至有些在抗擊叛亂中或多或少的建立了功勳,就這樣奪去他們的土地,即使是他這個皇帝,也不可能毫無顧忌。
楊誠當然也想到了這一點,而他的解決辦法便是由官府出面,向這些世族豪強“買”回來。公平買賣倒也沒什麼,不過楊誠說的這個買,卻並非一般的買。經過此番戰亂後,連極是富庶的交州都窮得叮噹響了,朝廷自然也好不到哪兒去。若是真金白銀的買回這大片土地,即使按市價來算,也根本不是朝廷所能夠承受的。更何況楊誠所希望的,是在今年之內完成在全國範圍內的土地分配,等國力恢復後再進行,當然也是行不通的。
而楊誠想的法子,卻是由官府一下子全買過來,不過卻分文不付,只出具一張欠條。這欠條之舉,在交州倒是司空見慣了,比如軍械營那裡,便存了張識文出具的大疊欠條。買回來的土地分配給百姓後,朝廷從每年收的稅賦中拿出一部分,用來歸還給地方的世族豪門。根據朝廷每年的收支情況,來決定其比例。根據楊誠從諮事營那裡得到的計算結果,頂多十年便可以完全償還這一欠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