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一切人,都沒有簡單的答案,沒有黑白分明的對錯,沒有訓誡,只有每個人付出全部情感的痛苦,對命運的掙扎。這是一個最不幸的家庭故事,但絕不僅僅是家庭故事。
那是一個道德訓誡還並不主導的時代,規則和規矩都還沒有固化,沒有成為教條。這時的一切都這樣豐滿而鮮活,富於原始生命力,打動人心。當演員在臺上充滿熾烈的情緒,被難以言明的力量鼓動,唱出那大段大段的臺詞,如同不由自主,將自身最深的部分表達出來時,坐在臺下的人很難不被捲入其中,共同度過最驚心動魄的旅程。亞里士多德說悲劇的魅力是淨化,說的就是這種情感的表達,如水流傾瀉,淨化心靈。
【“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公元前5世紀的雅典,不僅是戲劇中心,也是其他一系列文化的黃金中心。
雅典每年上演兩次悲劇藝術節,詩人、劇作家在此一爭高下,每年評出優勝,戴上桂冠,詩人受到所有人歡迎,得到天價的經濟資助。除此之外,雅典的建築、雕塑、陶瓷藝術也均達到世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讓後人欽羨不已。古希臘神廟是藝術中的精品,集合建築、繪畫和雕塑藝術於一身。從羅馬帝國時代到18世紀法國與德國,每一個繁榮的時代都有藝術家千方百計模仿與復興悲劇時代的希臘光榮。
今天的雅典衛城是雅典城裡唯一的古代遺留,彷彿在現代世界的層層包圍中的一座孤島。衛城的意思是“高的城”,從這裡可以走入歷史。山路的入口是狄奧尼索斯劇院,從荒涼中俯瞰,可以遙想從前當演員頭戴面具、身穿長袍背誦出激情詩句的勝景。
沿山路一直向上,就是聖潔而高昂的雅典衛城。衛城建築在山頂,高高不可侵犯。從下向上仰望,終於能明白這座城牆為何能在2500年間承擔起雅典的守衛。
衛城是衛城山上一片區域,由陡峭的圍牆保護,其中包含了雅典人最珍視的寶藏和建築。從城牆到山門和神廟,都由純美的大理石築成,潔白樸素,在陽光裡微微反射金光。從山門外仰望,山門的大器和典雅讓人本能地停止了喧譁。叢林般的立柱,刻有希臘最典型的豎直稜紋,高聳入藍天,簡潔的線條增加了立柱的高揚。
穿過山門,到達衛城廣場。視覺的中心是帕臺農神廟。它是希臘建築的驕傲,宏偉莊重,沒有矯飾,只有黃金分割的純淨之美。白色渾然一體,在寬闊的廣場中央,立於山巔,襯於深藍色天際,如同從天而降的世外之物。
帕臺農神廟是雅典神廟的典型,黃金比例的長方形,正面是三角山牆,斜屋頂,四周由立柱環繞。最簡單的造型,卻有著最深厚的建築技術。50根立柱圍繞主體建築,纖長挺拔,線條流暢,為了彌補人的視錯覺,柱身中央有微微外突的弧線,顯得更筆直而巍峨。立柱是由一節節柱形石塊拼成,巨石中央打細孔,一根金屬棒貫穿上下,以精確定位筆直。古時的神廟有紅藍色的山牆,動態豐富的人物雕刻按照三角形狀,或站直或躬身,搭配恰到好處。古時候神廟外牆是浮雕,環繞一週接近160米,在紅底上有92個人物塑像,描繪了每四年一次的雅典娜女神節行進的樣子。雅典娜是雅典的守護神,帕臺農神廟內部曾經豎立著一座12米高的雅典娜塑像,這是雅典人虔誠和富有的見證。
帕臺農神廟於公元前5世紀由建築家斐迪阿斯指導建造,他也監督了裝飾雕塑的完成。如今的帕臺農神廟已空空如也,但仍然能想象從前的勝景。經過了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和大英帝國的劫掠,如今的神廟只留一座大堂,內外雕塑均已不存,蒼涼損毀。僅有的寶藏也存入了衛城博物館,此地只剩下建築。但即便是這樣,站在它面前,人還是會敬畏,驚歎於它神聖的莊嚴和超越時間的美,蒼涼的美。
衛城廣場上還有幾座小型神廟,也很美麗。其中在勝利女神神廟,可以看到頂端如浪花翻卷的愛奧尼柱式。愛奧尼柱式簡潔卻動感,今天在美國的很多建築中仍能見到。這是希臘發展的三種柱式之一,其他兩種是多立克柱式和科林斯柱式。帕臺農採用的是多立克柱式,頂端呈倒錐形,而科林斯柱式頂端是向上飛起的葉子,飄逸華麗,受到古羅馬建築的青睞。這是希臘建築給每個時代的饋贈。
17世紀時,希臘先後被土耳其人的奧斯曼帝國和威尼斯帝國入侵,神廟被炮火炸裂,雕塑在廢墟中,無人看管,19世紀被英國人撿拾殘骸,帶往英國。這是一個以高度審美、探寶熱情和瘋狂掠奪著稱的世紀,以保護為名義,西歐各國向世界進發,將世界古老文明的古老遺留紛紛納入自己的掌控。如今,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