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部分(第2/4 頁)
郊區電車,是貝多芬寫下著名的《海里根施塔特遺囑》的地方,仍能看到當時的手稿。
4。中央公墓:維也納西郊,安葬著維也納各種名人,音樂家之墓葬著海頓、貝多芬、舒伯特、施特勞斯父子、勃拉姆斯等眾多著名音樂家。
5。霍夫堡宮、美泉宮、美景宮:哈布斯堡王朝奢華的宮殿。
6。音樂博物館:三層樓的精緻博物館,藏在不起眼的小巷子,分維也納愛樂展廳、音樂家展廳和聲音科技展廳,能學到很多有關聲音和音樂的知識,非常值得造訪。
推薦閱讀:
《貝多芬傳》
'法'羅曼·羅蘭(1866~1944) 傅雷譯
文學家們認定羅曼·羅蘭為一個二流作家,或許是因為缺少技巧,也缺少冷酷。然而羅曼·羅蘭本身就並非作為技巧一流的文學家出場,他始終是一個戰士,一個在生命裡與自我、與痛苦、與渺小鬥爭的戰士。從他選擇立傳的三個人也可以看出:貝多芬、米開朗琪羅、托爾斯泰,無一不是承受痛苦並與生活戰鬥的天才。
羅曼·羅蘭在1927年做作的序中寫:“《貝多芬傳》絕非為了學術而寫,它是受傷而窒息的心靈的一支歌。”傅雷在1942年的譯序中形容這本書:“唯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讀到本書時所得的教訓。”這些話也許直到今天都值得引述。
“對於一般受苦而奮鬥的人,他是最大而最好的朋友。當我們對著世界的劫難感到憂傷時,他會到我們身旁來……在琴上唱著他隱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
“黃昏將臨,雷雨也隨著醞釀。隨後是沉重的雲,飽蓄著閃電,給黑夜染成烏黑,夾帶著大風雨,那是《第九交響曲》的開始。——突然,當風狂雨驟之際,黑暗裂了縫,夜在給天空趕走,由於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還給了我們。”
《人類的音樂》
'美'梅紐因(1916~1999) 冷杉譯
看音樂家寫的音樂史是比一般人寫得好看的,尤其是音樂大師。因為好的音樂家會從聽覺感受、技巧和知識的方方面面講歷史,而不是像我們一般外行,只能講一些作品外沿的歷史地位、思想感情。從內部下筆才會讓人理解為何偉大人物是偉大的。只可惜,音樂大師很少去寫。
我們很幸運能看到梅紐因先生這本《人類的音樂》,一本介紹音樂史的好書。梅紐因講了音樂的誕生、沿革,不同音樂家的個性與音樂特徵,樂器的歷史、和聲的知識、樂隊的特色與風格、歷史思潮。所有的一切都融入了個人體驗,因而所有的一切都讓人讀得興味盎然。
“巴赫既是音樂的僕人,也是它的君主。
“莫扎特以最溫文爾雅的音樂語言唱出最柔腸寸斷的痛苦心聲。
“貝多芬最有震撼力的特點之一便是他對沉默的運用。
“舒伯特代表著一種對自己負責——而不是對某個更高權威負責——的良知。
“柏遼茲繼承自貝多芬並轉而又將其傳授給別人的是:應將管絃樂隊中的每樣樂器都各有自己的位置,沒有一件樂器處在屈從地位。
“帕格尼尼的部分魅力寓於他那蒼白如屍的面孔裡。
“大量的現代西方音樂已經變得過於合成,實驗性、任意、理性和標新立異,卻讓別人不知所云。現代音樂雖然忠實地反映著我們的時代風貌,但它同時也吵鬧、咄咄逼人、脫節並且常常醜陋。
“音樂確能傳達或誘發最大範圍內的各種情感,它如何做到這點同我們感知音樂並在大腦中對其加以遴選的過程有關……音樂的部分樂趣就在於左、右腦的協調和情感與分析的綜合。”
《沒有個性的人》
'英'穆齊爾(1880~1942) 張榮昌譯
維也納的文學家和哲學家像音樂家一樣豐富。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邏輯經驗主義的維也納學派、自由主義宗師哈耶克、量子力學創始人之一薛定諤,以及包括卡內蒂在內的眾多文學家,當然還有穆齊爾。
穆齊爾應當算是20世紀早期仍然存在的那種通才型知識分子之一。他17歲進軍事技術學院,後來在柏林大學攻讀哲學、心理學、數學和物理。《沒有個性的人》中的主人公烏爾裡希就是一個嘗試過成為軍官、工程師和數學家但都未成功的人物。這樣的經歷讓人物複雜而冷眼旁觀。烏爾裡希講述的不是古典時代,而是一戰之前維也納古典時代的終結。這是書寫那個時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