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2/4 頁)
同宗,可她畢竟從未涉足過建材類的製造業,疑以叩實;察而後動,方是她做事的原則。
江源的前身是XX省標準件製造廠,原先為G大在七十年代末興建的一個集體所有制小加工廠,生產一些螺栓和簡單金具,其存在的意義半是為給G大機電學院的學生創造一個實踐場所,半是利用學校技術、裝置的人員的先天資源承攬一些加工任務,為教職工謀些福利,也解決一些教工家屬的就業問題,掛職擔任工廠負責人的一直都是學校的在職教授。
在葉秉林接手之前,這個小加工廠一直都徘徊在保本和賠錢的邊緣,不過是為了教學所用一直維繫存在,作為機械系副主任的葉秉林在學校的委派下成了它的第三任兼職廠長。也許正是投入到這個名不符實的企業中去之後,葉秉林才發現自己的才能也許並不侷限在學術和講臺裡,他嘗試著改進了廠裡的裝置的工藝構造,四處奔走承攬任務,在百廢待興的八十年代中期,這簡陋如兒戲般的小廠竟然在搖搖欲墜中屹立不倒,並且漸有發展壯大的趨勢,別的不說,至少廠裡上上下下一百多個工人的工資獎金不再依靠學校撥款,葉秉林的心思也一天比一天遠離課堂,終於,他向學校提出以個人名義承包,繼而與學校協商以個人獨資形式買下了這個加工廠,並向院裡遞交了辭呈。
當時學校給他開出的價碼是四十五萬,就為了這四十五萬,葉秉林耗盡積蓄外,還向銀行抵押了全家惟一值錢的房子,借遍了所有的親戚朋友,葉太太也拿出了孃家的所有嫁妝傾力支援他。除了他們自家人,沒有誰看好這書呆子對一個破工廠的瘋狂行動,可偏偏就是這一次的瘋狂,讓改名“江源”後的標準件廠在二十年裡從年銷售額五萬二千元的小廠,一躍成為年產量近十五萬噸,產值逼近5個億,擁有一千五百多員工,下轄標準件製造、建材用鋼構件製造這兩個分公司,一個全資的金具銷售公司和控股投資公司的知名製造企業。
江源在最輝煌的時期曾壟斷了整個華南地區的工業用標準件螺栓的製造和銷售,是南中國建材零配件最大的供貨商之一,G市數得上的納稅大戶。在這點上,向遠敬佩葉秉林,他是個讀書人出身的好商人,江源可以說是他一個人在前方衝鋒陷陣闖下來的江山,然而她看過這幾年的銷售報表和市場對比情況分析,儘管她鄙薄葉秉文的為人,但卻在某種程度在贊同葉秉文那天說的話,葉叔叔老了,時代不一樣了,他依靠著原先那一套團結和絕對誠信的理念,依靠著高強度低利潤的密集勞動方式,還有一成不變的市場運作模式,已經讓江源在不知不覺間陷入了低谷,原本不堪一提的家庭作坊式小廠遍地開花,又幾家竟有和江源齊頭並進甚至超越江源的趨勢。
向遠曾靜下心來想過江源的問題在哪裡,光是成本一項就讓她嚇了一跳,以螺栓為例,每噸的售價中,成本竟然高出私營小廠四成不止,究其原因,一是原材料採購途徑太過“正大光明”,二是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江源以福利好著稱,雖是私營廠家,竟有近2百人簽訂的是無固定期限合同,據說這幫工人是江源創業和興起時期的元老,他們作為集體所有制時期的正式職工跟隨江源直至現在,對企業發展功不可沒,葉秉林承諾不會忘本,於是給了他們穩定的飯碗、高薪、住房,他們也許是為江源的發展立下過汗馬功勞,但好待遇卻養懶了人,這幫人大多數並無太高的專業素質,卻基本上都不事生產,居於管理崗位,易上難下,在企業中所得到的與後來招聘的普通合同工有天壤之別。葉秉林後來也意識到這樣的用人制度也許是有問題的,所以一直在分配上儘量協調,以消彌內部的不平衡,這樣的結果是江源員工的收入在整個工業開發區都是屈指可數的,這兩年江源最大流動資金開支竟然不是購買裝置以用作擴大再生產,而是興建了四棟員工合資建房。
都說經營之道,在於“開源節流”,江源之所以能存活至今,全賴近二十年的好信譽打下的良好市場基礎,江源的產品,擱在哪裡都是信得過的品牌。葉秉林為人爽朗,交際廣泛,許多大的建築企業老總都是他的朋友,可他太過耿直,始終難以接受信譽、質量和交情已經不是在大工程中中標的關鍵。江源的產品再好,好不過大型建築企業自有建材供應系統的內部關係,好不過省內小廠的低價高回扣策略,更難以打通建材招標市場那看不見的條條門路。
向遠參與的第一次江源管理人員例會上,葉秉文就當著眾人的面毫不客氣地說,現在的江源從內到外只能用四個字形容:一塌糊塗!
當時葉秉林重病在床,清醒時囑令由生產廠長提拔上來的李助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