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2/4 頁)
隊對付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那是方便多了,只要一個衝鋒,民眾就亂,劉備的軍隊也流散在人群之中,最終只能和張飛趙雲諸葛亮幾人逃到夏口,和關羽和劉琦的軍隊會合,這樣才有了暫時喘息的機會。
此次敗退雖慘,但是卻成就了兩位英雄。一位是趙雲,那時的他是劉備的衛隊長,在亂軍中保護劉備妻子甘夫人和兒子阿斗,在亂軍中保護一女子和一小兒,雖然沒演義中七進起出那樣誇張,但是想必也是很不容易的,而且曹操絕對不會真的下那種不許射箭的命令,所以趙雲單從此事來看,武藝確實是非凡了得。
另一位自然就是許久沒說到的張飛了,在演義中說張飛三聲嚇退曹軍百萬,當然那時曹軍是絕對沒有百萬的,但是五千騎兵到是實打實的,“使飛將二十騎拒後。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三國志。關張馬黃趙傳》)
能讓這五千騎不追擊,絕對不是喊一聲這麼簡單的,必然經過一番廝殺,不過以二十騎對幾千騎兵,也難怪羅貫中老先生也想不通,在演義裡乾脆說曹操心裡害怕諸葛亮設計,可是那時諸葛亮還沒成名,曹操怎麼會怕他,但是長阪一戰又是實打實的,那隻好說張飛太強了吧。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敵。”
劉備雖敗,但是還擁有數萬軍隊,曹操雖勝,但是長途遠征,人馬疲憊,荊州也需要安定,於是暫時休戰,但是一場真正的大戰才要開始。
三國有兩大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一是曹操打敗袁紹的官渡之戰,還有就是就要寫到的赤壁之戰了,兩大戰役雖然都是以少勝多,而且還對日後的天下有著決定性的意義。只是兩者正好相反,官渡之戰使得曹操打敗袁紹,統一北方,而赤壁之戰雖然劉孫聯軍打敗曹操,但是卻導致了三國的分立,而我們常說的三國其實應該從赤壁之戰後才開始真正形成。
還是從劉備那開始說起,劉備雖兵敗,但是還擁有數萬軍隊,但是以自己的力量要對抗曹操的大軍是不足夠的,而當時唯一可以和劉備結盟的也只有江東孫權了。
要說孫權,雖然他也是三國的君主,但是和劉備曹操比起來,就差的太遠了,曹操文韜武略,征戰天下,幾無對手,自不必說,劉備屢敗屢戰,甚得人心,由平民而成一代君王,也是天下可數的上的英雄人物,而且兩人互視為對手,一直處於對立,而孫權就可憐多了,曹操一直就沒當他是對手,而他自己也沒佔得天下的雄心,也就希望擁有江東,再加上荊州就滿足了,唯一的北進還在張遼那倒了黴,之後就再也沒象樣的北伐,而且國策從無定論,時常背盟,實在是一個只能守成不能開拓的人。(不過話說回來,孫權也是倒黴,遇到了劉備曹操兩大英雄人物,本來魯肅為孫權策劃西進取荊州,攻西川,聯馬騰,合攻曹操的,正好這和劉備的戰略重合,西進是不成了,北上又不敵曹操,偏偏還看劉備眼紅,最後還是兩頭不是人,所以與其說既生瑜,何生亮,不如說既生權,何生操備。)
孫權的性格很有趣,挺象一小氣的老頭,佔住自己的這塊,再想辦法從別人那挖,所以曹操對他形成威脅,他是非動不可了,但是以他自身的力量,對抗曹軍還不足夠,需要有盟友,而劉備就是最適合最現成的盟友,兩人相互需要,再加上諸葛亮和魯肅的撮合,合力抗曹已經是大勢所趨了。
說到赤壁之戰,最大的問題就是,到底曹軍是被誰打敗的,敗的有多慘?
先看《三國志》的《魏書。武帝紀》的記載:“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自江陵徵備,至巴丘,遣張合肥。權聞張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
註解是:“山陽公載記曰:公船艦為備所燒,引軍從華容道步歸,遇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悉使羸兵負草填之,騎乃得過。羸兵為人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觽。軍既得出,公大喜,諸將問之,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備尋亦放火而無所及。孫盛異同評曰:按吳志,劉備先破公軍,然後權攻合肥,而此記雲權先攻合肥,後有赤壁之事。二者不同,吳志為是。”
魏書這裡說的是曹操敗給劉備,而孫權在文中好象作用倒是不大了,這與史料相差太大了些,不過在華容道逃走卻讓我們知道曹操確實慘敗。
再看《蜀書。先主傳》的記載:“先主遣諸葛亮自結於孫權,權遣周瑜、程普等水軍數萬,與先主併力,與曹公戰於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與吳軍水陸並進,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