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4 頁)
,以其為基礎奪天下,漢光武帝是以中原為基業,而得天下。劉備之前就這三代,其中漢光武帝就不能學了,中原在曹操手裡,而秦漢倒是可以學習學習,尤其是劉備一向仰慕的高祖劉邦,以漢中偷襲關中,以其為基業,而得天下,這是一好例。只是這個例子不好學,漢中到關中地勢險要,守軍只要堅守,便不易攻下,(之後的諸葛亮就是好例子,)而當年漢高祖依靠千古奇才韓信的暗渡陳倉,外加項羽不暇顧及,才得到關中。(之後魏延也想暗渡,不過他做不了韓信,諸葛亮也不是劉邦。)所以諸葛亮提出“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招是和當年楚漢戰爭的情況一樣,當年齊國兵亂,項羽無暇顧及西面,韓信才從容收得關中,不過當年是齊國造成,現在就要劉備自己造成了,所以荊州這點是不能少的,也就是有了關羽這位上將的北進。
確實,以關羽的身份,是最適合做這北伐名將的,關羽在荊州駐紮多年,根基深厚,不單在荊州,在中原也派了許多奸細,所以關羽北上,中原各地紛紛響應,曹操也預備遷都。(遷都不是小事,一般也就是敵軍將近才會遷都,可見當時中原情況危急程度。)而且派兵支援,假如這樣的情況持續下去,劉備乘機自漢中偷襲關中,那確實是漢高祖的基業了,這樣也形成了對曹操的包圍。(而假如曹操取漢中益州則是對劉孫的包圍了。)
假如歷史這樣發展下去,漢室再興也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孫權卻出來搞亂了。
前文說過孫權的性格,象一土財主,一方面想著自己的東西,另一方面要佔別人的東西,當初劉備取了益州,他就想要荊州。(這點怎麼說呢?孫權應該不是白痴,別人的東西怎麼會平白無故給你,那種許諾怎麼能當真,要說許諾當真,他老哥孫堅就要一直在袁術手下做事了,也沒現在江東的基業了。不過劉備那話也真狠,什麼取了涼州就給荊州,實著刺激了孫權。)於是孫權一舉動兵,劉備也不含糊,兩軍對峙,要不是曹操入漢中,劉備也不會休兵,讓出三郡了。(不過說實在的,真應該在當時就開一戰,最好滅了一家,否則還是落得被吞併的下場,只剩下一家反而好辦事。)孫權這人也當真是很可愛,當初還動兵來著,一得到三郡就喜滋滋的打曹操了,只是在張遼那碰了一鼻子灰。
現在看劉備關羽這樣鬧的歡,他心裡也不爽了,你想象一個土財主的心理,原來他救濟的一個僱農現在生意做的好,反而比自己還發達了。而且看到劉備的益州漢中,孫權的心裡就疼啊,原來那可能是自己的啊。反正這樣的心理,孫權越看劉備越不順眼,尤其是關羽。
其實,本來要換一個人來,孫權也不至於如此,孫權這脾氣,捧捧他,拍拍馬屁,也就舒服了,但是關羽這脾氣,火暴的很,孫權要和他結親,按理說國事為重,嫁了就得了,何況孫權一方霸主和你結親也不委屈啊,但是他把別人罵走。那孫權這樣要面子的人怎麼受得了氣。(本來假如結親,就算兵敗了也不至於身死這麼絕啊。)而且一直支援聯合的魯肅已死。(隨便說一下單刀赴會,並不象演義那般關羽威風的緊,魯肅窩囊的很,魯肅和關羽應該是說各執一詞,想羅貫中大概是以他那時的標準衡量漢末的魯肅了,以為就是一儒士,卻不想那時的儒士可不是元末的儒士,都是知兵的,不然怎麼能當大將。)
接下去的事很簡單了,荊州偷襲,關羽被殺,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原先的戰略就是以東吳沒來插手製定的,關羽的兵力對曹孫兩家中一家都有餘,單對一家就難說了,而要北上,就不得不冒險。而且孫權這樣做實在是很危險的,取得荊州後直接和劉備聯盟破裂,而巴結曹操卻不會得到任何好處,要是一個正常的人,都不會這樣做,就算真想維持現在的局面,不想劉備太強大,只需要陳兵荊州就可以了,那關羽自然不敢北上,或者乘關羽北進,也揮軍北上佔地盤,都是可以的,但是這樣做,確實不是明智之舉,完全是一種瘋狂的行為,看孫權後來的動作,也是相當後悔的。
隨便為關羽做個結尾吧,關羽對劉備忠心耿耿,危難時不背棄,離散後又投奔,確實當得上忠義兩字,至於名將,雖然演義中加了諸多關羽虛有的功勞,但是作為大將,斬顏良,水淹七軍擒于禁,(隨便說一下於禁,于禁作為曹操多年的愛將,投降是曹操沒想到的,一來是于禁怕死,另一方面也有當時形勢對曹操不利的情況,因為象張郃這樣的名將都是在不利的情況下投降,這也很常見。)他作為大將是公認的,不過也不能說是千古名將。劉備對他也是很信任的,將荊州交給他鎮守,一直以來是劉備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