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他們覺得中原的人實在太奸猾了,而當實在無法忍受的時刻,牧民終於衝向了城裡,衝向了農耕文明的地方。和現代發達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不同,古代的經濟和軍事卻是相反的,農耕文明經濟發達,軍事卻遠不如遊牧民族,尤其是遊牧民族的騎兵們。
好了,還是回到我們中國的話題上來,中國文明的發源地中原地區離草原並不遠,沒少受遊牧民族的侵擾,甚至連周王朝的都城也被犬戎攻破過,真是糟糕的不得了,中原的統治者一直頭疼,遊牧民族的單兵戰鬥力是要高於農耕民族的,拿鋤頭的手比不上揮鞭子射箭的手,相對富裕的生活使得無論體質還是進取心上農民都比不上為了生存而戰的遊牧民族,即便是由農民和貴族精選出來計程車兵也一樣。事實上,早期的貴族便是專門作戰的戰士,但即使是這些戰士,也無法與遊牧民族相比,只有憑藉技術上的優勢,比如遊牧民族沒有的兵器如弩,鎧甲,這樣才能佔的些許上風,但是這樣的上風很不穩固,遊牧民族是全民皆兵,而且全是騎兵,行動相當快速,而要農耕民族建立起專門與之作戰的部隊,人數上要佔優勢,還要花費足夠多的時間訓練,甚至還要花費重金飼養和購買馬匹。這樣需要強大的經濟和組織作為保證。
幸好,農耕文明對於遊牧部族還是有優勢的,這並不是體現在戰鬥力上,而是體現在組織制度上,畢竟,農耕文明在人數和經濟上遠遠佔優,只需要一個組織制度來統合。
傳說中中國文明是在治水,對了,就是大禹治水中合力協同,形成了組織,而後的家族繼承製使得制度開始確立,在我們現在看,那種制度自然是很過時的,但是在當時,那樣的制度能保證一個國家同心協力,一致抗外,而不用每次前一個國君死亡,為了君位先打一場內部混戰。而這點就是遊牧民族最缺乏的。
中原文明尤其是秦始皇之後的中原文明,建立了一個相當有體系的組織制度,君王的權力不單是武力上的掌握,還有思想上制度上的支援,尤其是後者,是遊牧民族所最缺乏的。遊牧民族信奉的是拳頭就是一切,武力決定一切的做法,他們的力量更多的消耗在爭奪內部的權力之中,而中原文明也樂見其成,因為遊牧民族精力在內耗上,那對中原的威脅就越來越小。匈奴的分裂,突厥的分裂,漢朝和唐朝是下了不少工夫的,即便在其他各代,統治者也是採用這種做法來防止草原的威脅。(這也不單是中國,古羅馬對蠻族也是採用這種方式。)
先從漢朝說起吧,每次中原內耗作戰時,便是遊牧民族整頓發展的最好時期,強大的秦朝滅亡,北方的遊牧民族在幾場大規模戰爭之下,終於被匈奴統合,強大的匈奴帝國建立了,這是一個有史以來第一個對於中原佔據優勢的草原帝國,這個帝國控制著整個中亞,漢朝對她也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顱,用和親這樣的方式來巴結。
萬幸的是,這個匈奴帝國統治基礎是薄弱的,整個匈奴帝國臣服於單于一人之下,但是此外並沒有確立完整的組織結構,一旦單于死亡,單是誰來繼承就要經過一番爭鬥,而且匈奴自身也沒有確立完整的文化。假如匈奴當時滅了漢朝,也是無能力統治中原大地的,最有可能的是使中原象羅馬帝國一樣分裂,而自身也慢慢分裂,溶於各族之中。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匈奴在歐洲,沖垮了羅馬帝國,但是卻建立不了自己的帝國,阿提拉死後馬上便分裂,相信在中國也是會如此。
匈奴帝國是建立在搶奪別人的勞動果實上的,他自身建立不了文明,這是一個悲哀,當然,這不代表他不能毀滅別人的文明,就象他們毀滅了古羅馬的文明一樣,幸好,他們面對的是漢朝。
現在說起中國強盛時期,那就要說到漢唐,儘管我認為從實際作戰能力上看,宋明並不很差,但是也確實要承認,漢朝那時的戰鬥力是極強的。
前文說到貴族其實是由戰士演變而來的,確實如此,春秋時期,作戰主要在貴族之間進行,為了體現自己的勇武和統治地位,或者說貴族的榮譽。(有點象日本武士和歐洲的騎士)貴族是不畏生死,奮勇無比的,而戰國時期戰鬥已經以平民為主,但是這種精神還是保留下來了,之後的秦更是以尚武雄霸六國,而漢朝緊隨秦後,要論尚武精神,漢朝可不是安逸的宋明甚至唐可比擬的。(尚武精神在一定意義上就象徵著榮譽和紀律,象德國日本這樣的國度也是極度尚武的,德日的奇蹟不能不說是有這種精神的關係,不過尚武精神和平民文化有點格格不入,畢竟兩者價值觀是不同的。)
不單是精神層面,漢朝時期中原的武器裝備科技水平也遠遠超過匈奴,匈奴的科技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