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4/4 頁)
臺語所說的病母,使我聯想到另外一句臺語叫作“西瓜偎大邊”,一般人都以為這
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趨炎附勢,投靠有權勢的一邊,其實,這句話原來的意思是,像西
瓜這樣的水果,身體好的人愈吃愈補,身體虛的人愈吃愈虛。
因此,在農村裡,我們如果遇到身體虛的人愛吃西瓜,就會勸他“西瓜偎大邊”,
“半瞑呷西瓜,會反症”;如果遇到身體好的人擔心西瓜太涼,我們也勸他:“西瓜偎
大邊,像你這麼勇,吃西瓜有什麼要緊?”
問題不在西瓜上面,問題是在身體,聽說西瓜涼冷而導致不敢吃西瓜的人,就是本
末倒置了。
在我們臺語的母語裡,早就知道心的力量很大,因此在遭遇到團境的時候,經常教
我們應該回來觀照自己的心,而不要去怨恨環境的不順,例如“昧曉駛船,嫌溪窄”
(不會駕船的人通常不會反省自己駕船的技術,反而怨怪溪流太窄)。“家已擔肥,不
知臭”(挑糞的人,久而不聞其臭)。“是不是,問家己”(事情的是非對錯,要先反
問自己,再責問別人)。
並且,我們還應該時常放下自己的悲觀情緒,克服心靈的盲點,口為環境的現象是
與心的現象對應的,例如:
“竄驚竄遇到。”(愈擔心的事就愈容易遇見。)
“昧曉剃頭,偏遇著鬍鬚的。”(不太會剃頭的師傅,往往誨遇到大鬍子的客人。)
“屎緊,褲頭擱撲死結。”(急著大便的時候,褲頭往往打著死結。)
這些語言雖然粗俗,但很有生命力,與禪宗所講的“心淨則國土淨”“息心即是息
災”意思是相通的。
在心理學上,有一種係數叫作“樂觀係數”或“悲觀係數”,這種係數的力量佔實
際現象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有樂觀的心,他比平常會多百分之二十的機
率遇到開心的事;反之,如果一個人心情“鬱卒”,也會比平常人多百分之二十的機率
遇到痛苦的事。這不就是“病母”嗎?不就是“西瓜偎大邊”嗎?我們如果要開開心心
過日子,那非得先有一個歡喜的心不可,老祖母不是教過我們“坐乎正,得人疼”嗎?
要有歡喜心,一則不要太執著,對自己的習性要常放下,老先覺們時常教我們“無
魚,蝦也好”“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有就摸蛤,無就洗褲”“這溪無魚,別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