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部分(第3/4 頁)
就越兇。我這些時日為了孫晉之事奔走,在華夏軍中聽得一些訊息,總之對他甚為不利,前日我就勸他暫時離開,我願意替他安排,讓他去耽羅見上皇,結果卻被他一頓臭罵……”
這些事情,是吳偉業與冒闢疆不知道的,看到陳子龍這模樣,他們知道,只怕陳子龍與黃宗羲的交情就此斷絕了。當初志同道合,如今分道揚鑣,一念及此,便讓人心生感慨。
“這本書都已經印刷,想必俞濟民會履行諾言。請上皇還京。俞濟民能容下上皇,自然也能容下我們這些儒林的孤魂野鬼,若我們真能做成事,他想來也不會拒絕我們重新入主政壇。”
被黃宗羲這一鬧,陳子龍再回到原先的話題上,多少就有些提不起精神來。見吳傳業與冒闢疆仍是一臉不解,陳子龍低聲道:“我與俞濟民有過面談。俞濟民說了,他不會阻攔我們,但也不會給我們什麼優待。不過我們的安全,自有華夏軍保護。”
“等等,臥子先生。我弄糊塗了,你說細些吧。”
“我在新襄讀了徐霞客先生的筆記,南海有的是島,其中婆羅洲為一大島,方圓有數省之地,島上土民,多愚頑無知,鄭和下西洋時,曾兩度登臨此島。如今此島上諸國,盡奉華夏為宗主。不禁華人遷居。我欲在此擇一臨海平闊肥美之地,籌建新城,招募百姓前往囤墾,一來教化當地土民,二來儲存傳承我儒家正統。三來若是我等正人充盈,必能使之三年成邑,十年富足,到那時咱們的聲望也積累足了,俞濟民豈會使明珠長時蒙塵?”
“臥子先生,你說的倒是容易。俞濟民當初南下時,是拿著賣種珠之術的數十萬兩銀子南下的,而且彼時天下動盪,招攬流民極易。如今咱們一沒錢,二沒人,如何去做?”…;
“錢財的事情,大夥湊上一湊就是,實在不行,我們可以奔走富豪,兩淮的鹽商,山西的晉山,徽州的徽商,咱們都可以去問問。人麼……想來還是有些人不願意在俞濟民治下的,到時帶這些人走就是。”
“地點呢,地點也不可不謹慎!”
“就在婆羅洲西北角的山口洋附近。”
選擇山口洋的一個主要原因,在於這裡是華夏海軍南北巡航時的一處中轉站,陳子龍當過地方官,又在新襄呆了這麼多年,可不是那種十指不沾陽春水的紙上談兵貨色。他很清楚,如果在這裡建成一座港城,那麼華夏海軍就多了一處補給基地,俞國振必然樂於順水推舟助其成事。另外,往來的海軍將士,他們的消費能力可不低,而且還能給自己的新城提供武力保護。根據陳子龍的瞭解,平均每兩個月,海軍將士就要經過山口洋一次,這對於周圍的土著,將是極大的震懾。
“只有這些……怕是召不得多少人,故土難離啊。”沉吟了一會兒,吳偉業喃喃地道。
冒闢疆倒是很激動:“我願去,臥子先生,我去助你!”
“多謝賢弟,梅村說的也是正理,所以我正在擬一份計劃書。”
“計劃書?”
“俞濟民若有什麼新的方略,必先擬計劃書,將此項方略的優點缺點有利不利盡皆羅列,不誇大不虛飾不諱言,讓人權衡利弊,我見了覺得這確實是治政所需,便暗中揣摩學習其一二。”
陳子龍說這個的時候,心中對俞國振的敬佩又上升了一些,俞國振那邊什麼事情都講究章法,那種拍著腦袋決定工作的事情,不是完全沒有,但已經降到了最小。在俞國振看來,預先做計劃,就是讓事情有秩序,而秩序才是穩步成長的關鍵。
一片混亂帶來的永遠只會是破壞,而不會是建設,那種認為打翻了舊世界自然就有新世界的想法,若不是幼稚,便是別有用心。
“若有此計劃書,倒是可以嘗試,吳某不才,願為臥子兄奔走宣告此事!”
“正須二位出力。”陳子龍嘆了口氣:“當初聖人言,道不行將浮槎於海外,如今我們,可當此語了。”
“事不宜遲,我們這就去為臥子鼓吹奔走去,最重要的是要籌錢,我看可以這樣,請各處豪商認捐一部分,再請願意隨遷的諸人集一部分,亦如當初天如謀劃周閣老起復之事,各作一股,到時若有所收益,必有回報,如何?”吳偉業又建議道。
“正當如此,聽聞西夷有什麼東印度公司,我們這般……算是南洋公司吧?”陳子龍隨口說了一句。
他絕對沒有想到,自己隨口說的這一句,在歷史上會寫下怎麼樣的一筆。
(感冒還沒好,又在看八卦,所以晚啦~為了看八卦,還把自己很少用的微博翻了出來,有興趣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