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794年,日本遷都平安京,也就是今天的京都,開始了平安時代。平安時代是個轉折的時代,此時日本從律令制國家開始轉向武家政治。而這個時代政壇上最大的特色,就是攝關與院政。
大家在玩《太閣立志傳》遊戲的時候,裡面的新武將登入中有一個武將出身的選框,選項有三個:源氏、平氏、藤原氏。這三個選項確實讓許多不太接觸日本史的人感到困惑,這就涉及藤原氏的攝關政治。
藤原氏來源於大化改新的名臣中臣鐮足,他在消滅蘇我氏的政變和後來的大化改新中都是中大兄皇子即天智天皇的得力助手。中臣鐮足死於669年,在臨終前,天智天皇曾經親自來探病,並且授予他“大織冠”的冠位,來表彰他的功績,同時賜姓藤原氏,這就是藤原氏的起源。中臣鐮足死後,他的後代世代為官,權重一時,中臣鐮足之子藤原不比等就是《大寶律令》撰修的主持者之一,而且官至右大臣。藤原氏還與天皇家族保持著聯姻的關係,藤原不比等的女兒光明子為聖武天皇皇后,開創了藤原家立後之先聲。權臣加上外戚的身份,使得藤原氏成為日本政壇上最炙手可熱的家族。
養老四年(720),藤原不比等去世。藤原家還是繼續輝煌。藤原不比等有四子,他們將藤原家分為四支:南家、北家、式家、京家。四兄弟都在朝廷擔任重要職務,長子藤原武智麻呂死前官至正二位左大臣,死後追贈太政大臣;次子藤原房前官至正三位參議,追贈正一位太政大臣;三子藤原宇合曾為遣唐副使,官至正三位參議式部卿兼大宰帥;四子藤原麻呂官至從三位參議。這四個人都名重一時。神龜六年(729),藤原家與皇族的長屋王因為皇位繼承人和皇后人選發生爭執,最終藤原家在這場*中獲得了勝利,這一風波進一步確立了藤原家的穩固地位。
藤原的南家、式家、京家在此後的戰亂與*中分別衰落,這樣就形成了北家一枝獨秀的局面。858年,清和天皇即位,只有9歲,按現在的話來說,他沒有行為能力。於是,天皇的外祖父藤原良房以太政大臣的身份攝政,他以攝政的身份藉機排除了其他中央豪族,藤原家的獨專地位得到了鞏固。藤原良房是第一個正式的太政大臣,也是攝關政治的創始人。
所謂“攝關”,“攝”自然指的是“攝政”,也就是在天皇幼年時代表天皇掌權,而“關”呢,指的就是“關白”。所謂“關白”,從字面上來說,是一種奏報官,向天皇稟報奏章之類,實際上權力不止於此。877年,藤原基經成為陽成天皇的攝政,在宇多天皇時,又改任“關白”,藤原基經就成為第一個關白。這樣天皇幼年、病弱時,藤原家就為攝政,等天皇成年親政後,就為關白,攝關政治就成為定例延續下來。攝關時代是藤原家的全盛時期,這個時期的藤原家可以說是權傾朝野,大有曹操之風,天皇廢立、國政大事無一不出自藤原家,地方領主也紛紛寄進,以求庇護。藤原家因此也被稱為“攝關家”。
天皇、攝關、武家(3)
攝關對天皇來說等於把政權拱手相讓,天皇當然不甘於這種局面,於是,天皇發明了“院政”與之抗衡。
院政始於白河天皇時期,白河天皇在位13年,他於1086年主動退位,傳位給太子崛河天皇,新的天皇當時只有8歲,白河天皇退位後就出家為僧,成為“法皇”,法皇以太上皇的身份設立院廳,繼續執政。這樣就避免了新的年幼天皇即位後攝關家繼續把持朝政的局面。這個辦法很好,鳥羽和後白河天皇也仿效這個做法,院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攝關,日本政壇也就出現了攝關和院政博弈的局面。
三、武家VS天皇
武士的形成,源於日本平安時代末的莊園公領制。律令制是日本仿效中國唐朝早期的制度而形成的,其基礎建立在“公地公民”的經濟關係上,國家透過租庸調等方式剝削農民,土地為公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荒田開墾出來,出現了土地私有化。佔有土地的領主出於免稅等考慮,將土地所有權名義上捐獻給公家、貴族或寺社,這就出現了寄進位制莊園,而這些開發土地的原主就被任命為莊官,負責實際管理和經營土地。後來日本為限制土地私有,又推行了知行國制,授予部分貴族特定國的國司推薦權,並給予公領地的收益,是為“知行國”,國司原本為律令制下管理地方的行政官員,至此而一變為公領的受領者。國司進一步將土地經營權和行政權分給鄉司、惣司、保司實際執掌。莊園和公領由於互相爭奪土地資源而產生了尖銳的矛盾。事實上,無論是莊園還是公領,都出現了名義擁有權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