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部分(第3/4 頁)
遇見他的朋友,辨認出來,說:“你不是豫讓嗎?”
豫讓回答說:“是我。”
朋友流著眼淚說:“憑著您的才能,委身侍奉趙襄子,趙襄子一定會親近寵愛您。那時您再幹您所想幹的事,難道不是很容易嗎!”
豫讓說:“託身侍奉人家以後,又要殺掉他,這是懷著異心侍奉他的君主啊。”他認為那樣做有悖君臣大義。
豫讓摸準了趙襄子要出來的時間和路線。在趙襄子要外出的一天,提前埋伏於一座橋下。趙襄子過橋的時候,馬突然受驚,猜到是有人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讓。手下人去打探,果然不差。
趙襄子責問豫讓:“您不是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嗎?知伯把他們都消滅了,而您不替他們報仇,反而託身為知伯的家臣。知伯已經死了,您為什麼單單如此急切地為他報仇呢?”
豫讓說:“我侍奉範氏、中行氏,他們都把我當作一般人看待,所以我像一般人那樣報答他們。至於知伯,他把我當作國士看待,所以我就像國士那樣報答他。”
趙襄子很受感動,但又覺得不能再把豫讓放掉,就下令讓兵士把他圍住。豫讓知道生還無望,無法完成刺殺趙襄子的誓願了,就請求趙襄子把衣服脫下一件,讓他象徵性地刺殺。趙襄子滿足了他這個要求,派人拿著自己的衣裳給豫讓,豫讓拔出寶劍多次跳起來擊刺它,仰天大呼曰:“吾可以下報知伯矣!”遂伏劍自殺。
豫讓行刺趙襄子,捨生忘死,備嘗艱辛,雖未成功,卻用生命報答了智伯的知遇之恩。他為智伯報仇,是因為智伯重視他,尊重他,給了他尊嚴,所以,他要捨命為智伯復仇,用生命捍衛智伯的尊嚴。
當然,除了豫讓這樣的大丈夫之外,門客當中也有一些具備特殊本事的人,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孟嘗君門下的一個門客。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眾賓客出使秦國,秦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麼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藉口殺掉。
秦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客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於鑽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捨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裡。他便藉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鑽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並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他害怕秦王反悔,立即率領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麼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外的雄雞都打鳴了。
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隻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計程車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按照規定起來開啟關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離開秦國,逃回了齊國。
這幾個出身門客的人,雖然是徐默現實世界的古人,但是這個映象世界的世俗人間跟徐默現實世界的春秋時期,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已經足夠說明這個時代的人,對於門客的態度。
徐默向楊國奉上風箱,這種能夠改變一**隊裝備質量的重要器物,而且自己本身也是一個頗具武力的角抵之士,可以說完全能夠給他按上一個奇人異士的名頭了。
按理說,對待這樣的奇人異士,楊業是應該備足禮數,好好禮敬,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態度,這也是為什麼徐默會對楊業大失所望的原因。
想到這裡,徐默心裡暗暗冷笑,楊業既然用這種不入流的手段來試探與他,那他也就不必客氣了。玩心機,徐大官人會怕一個劍客?
“恩!汝即頗具武力,也欲求劍術修煉,倒是可以投入吾門下,為吾弟子!只是鄙館雖然時常受到王室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