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下課的原因不外務以下幾種:被罵走,被擠走,被趕走,自己走。
不是不想幹,實在是環境太惡劣,明朝這幫大臣都不省油,個個開足馬力,誰當政,就把誰往死裡罵,特別是言官,人送外號“抹布”:乾淨送別人,骯髒留自己,貼切。
但歸根結底,還是這幫孫子欠教育,內閣大臣又比較軟,好好說話,就是不聽,首任內閣剛成立,就一擁而上,彈來罵去,當即幹挺五個。
這下皇帝也不幹了,你們把人趕走,是痛快了,老子找誰幹活?
所以崇禎元年(1628)十一月,崇禎決定,再抓幾個。
吏部隨即列出候選名單,準備抓鬮。
在這份名單上,有十一個人,按說抓鬮這事沒譜,能不能入閣全看運氣,但這一次,幾乎所有的人都認定,有一個人,必定能夠入閣。
這個人的名字,叫做錢謙益。
三國演義到了八十回後,猛人基本都死絕了,稍微有點名的,也就是姜維、劉禪之類的雜魚。明末倒也湊合,還算名人輩出,特別是幹仗的武將,什麼袁崇煥、皇太極、張獻忠、李自成,知名度都高。
文臣方面就差多了,到了明末,特別是崇禎年間,十幾年裡,文臣無數,光內閣大臣就換了五十個,都是肉包子打狗,就算研究歷史的,估計也不認識,而其中唯一的例外,就是錢謙益。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九章 陰謀(5)
錢謙益,字受之,蘇州常熟人,萬曆三十六年進士,名人,超級名人。
錢謙益之所以有名,很大原因在於,他有個更有名的老婆——柳如是。
關於這個人的是是非非,以後再說,至少在當時,他就很有名了。
因為他不但飽讀詩書,才華橫溢,且是東林黨的領導。閹黨倒臺,東林上臺,理所應當,朝廷裡從上到下,基本都是東林黨,現在領導要入閣,就是探囊取物。
所以連錢謙益自己都認為,抓鬮只是程式問題,入閣只是時間問題,洗個澡,換件衣服,就準備換單位上班了。
可這世上,越是看上去沒事的事,就越容易出事。
作弊
錢謙益入內閣,一般說來是沒有對手的,而他最終沒有入閣,是因為遇上了非一般的對手。
在崇禎十餘年的統治中,總共用過五十個內閣大臣,鑑於皇帝難伺候,下屬不好管,大部分都只幹了幾個月,就光榮下崗。
只有兩個人,能夠延續始終,把革命進行到底,這兩個人,一個是周延儒,一個是溫體仁。
雖然二位兄弟在歷史上的名聲差點(奸臣傳),但要論業務能力和智商,實在無與倫比。
不幸的是,錢謙益的對手,就是這兩位。
之所以要整錢謙益,不是因為他們也在吏部候選名單上,實際上,他們連海選都沒入,第一輪幹部考察就被刷下來了。
海選都沒進,為什麼要坑決賽選手呢?
因為實在太不像話了。
海選的時候,錢謙益的職務是禮部右侍郎,而周延儒是禮部左侍郎,溫體仁是禮部尚書。
同一個部門,副部長入閣,部長連決賽都沒進,豈有此理。
所以兩個豈有此理的人,希望討一個公道。
在後世的史書裡,出於某種目的,溫體仁和周延儒的歸類都是奸臣,也就是壞人,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至少在當時,這兩位壞人,都是弱勢群體。
在當時的朝廷,東林黨勢力極大,內閣和六部,大都是東林派,所以錢謙益基本上算是個沒人敢惹的狠角色。
但溫部長和周副部長認為,讓錢副部長就這麼上去,實在太不公平,必須鬧一鬧。
於是,他們決定整理錢謙益的黑材料,經過不懈努力,他們找到了一個破綻,七年前的破綻。
七年前(天啟元年)
作為浙江鄉試的主考官,錢謙益來到浙江監考,考試、選拔、出榜,考試順利完成。
幾天後,他回到了北京,又幾天後,禮部給事中顧其中上疏彈劾錢謙益,罪名,作弊。
批判應試教育的人曾說,今日之高考,即是古代之進士科舉,罪大惡極。
我覺得這句話是不恰當的,因為客觀地講,高考上榜的人,換到明代,最多就是秀才,舉人可以想想,進士可以做夢。
明代考完,如果沒有意外,基本能有官做,且至少是處級(舉人除外),高考考完,大學畢業,如果沒有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