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部分(第3/4 頁)
來德武帝權力越重,尤其是李忠倒下後,根本就沒有人對他的旨意說一個“不”字,此時德武帝不希望任何人看出或洩露自己的心思,文靜也不例外。這也許就是天威難測!
文靜退下後,把一肚子的火都記在冷無為身上,明白以後她再也不可能自由的參與機要,她認為是因為冷無為才使得德武帝不再相信或看重自己的見解。自己卻不往深處想一想,就算是一個太子,一位一心想做大事的皇帝怎麼可能什麼事情毫無顧及的相談,就是平常父子還隔了兩層肚皮呢,何況是皇家的事情,再者文靜畢竟是個女孩子,德武帝是壓根就不會重託於她的。
自從李忠病倒後,德武帝派了很多御醫過去為李忠看病。當所有的人認為德武帝還是看重李忠時,李忠卻非常清楚德武帝的心意,他是要讓御醫確認自己的病況,有多嚴重還能活多久。身體雖然虛弱的李忠,可腦子裡卻不糊塗。
就在李忠倒下,御醫確診後,德武帝命工部將翰林院分成兩個部分,一座是南院一座是北院。
北邊的翰林院改成翰林待昭院,其主要的人手大部分都是以前一批大學士,不過現在他們的頭銜全部被取消,一律是翰林待昭,沒有品銜。主要負責的只是陪伴皇上玩些詩詞歌賦,娛樂所為,或者就是抄抄寫寫,已經不再有參政權力。
南邊的翰林院則叫作翰林學士,劉本為翰林殿閣大學士兼領翰林承旨,就是所謂的翰林院長,翰林學士就是負責為皇上起草詔書和傳旨。有參與政事的權力,大學士在其中只有劉本一人所擁有的稱謂,也就確認大學士為最高品級,在上朝排班上,大學士只站在宰相旁邊。
德武帝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是有原因的,一般來說,皇帝下了聖旨之後,一般由中書省起草聖旨也就是林天遠,中書省起草看過後,沒有問題了就交給門下省,也就是蕭貴中,門下省稽核後也沒有問題了,再返換給中書省,而中書省再給尚書省,也就是以前的李忠,他統轄六部,接到旨意後,由他分派任務。
如此一來,事情少了到也恰當不會出現什麼問題,可一旦事情繁多,朝廷的工作效率就顯得非常的低下,事情多起來,尤其是發生戰事,草擬聖旨時,中書省會出現人手不夠的現象。雖然可以從別的部門調集人手,但這很不穩定。
德武帝因此在李忠倒下後,設立翰林學士院,就是為了省掉這些環節,直接用這些翰林學士草擬聖旨,德武帝看過後,越過中書省和門下省及尚書省,直接發往六部,可以說這是變相的奪取了宰相們的權力。而翰林學士院也就成了皇帝自己的衙門,劉本位置空前提高,也正是警戒諸人,這翰林學士院將來會成為宰相預備班。也因此李忠倒下後,朝廷並沒有出現異常的混亂,相反辦事效率反而提高,這恰恰就是翰林學士的作用。
翰林學士的官銜很不一樣,他們不依靠這拿俸祿,而是以外面的虛職拿俸祿。好比劉本,他的官職是殿閣大學士,而在翰林院的官職是翰林承旨,是翰林院長,他拿的附錄是殿閣大學士的附錄俸祿,而不是翰林承旨的俸祿,這是有區別的。象翰林學士孔月秋,他在外邊的官職是通政司參議,才正五品,他拿的俸祿也就是五品官的俸祿,這些翰林學士基本上都在外邊掛一個官職,有的也是實缺,但基本上工作以翰林學士為主。
翰林待昭和翰林學士的地位相差很大,是不可以參與朝政的。德武帝立下規矩以後也就是律條,凡要成為翰林學士的必須經過三次考核,第一次是由一般翰林學士進行考核,第二次是由翰林承旨進行考核,三是由皇帝進行考核。人數也做了很嚴格的限制,畢竟是皇帝的小朝廷。
凡科舉考試透過的都會放到翰林學院的北院,北院分為三個部分,一個叫藏賢樓,也就是藏書的地方,那裡有一些翰林待昭,專門負責藏書和保管文獻的工作;一個叫聚賢閣,是中第翰林所呆的地方,一般外地有缺都會優先派往各地;最後一個叫會賢院,那裡的人是最多的,負責的事宜也是最多的,象修書、定書、皇帝娛樂、抄寫無關文書,都是由這些人負責。他們拿的俸祿都是按年月來算和成績。所有的任務都是由翰林學士那裡或總管太監那裡所下達。這麼多人都被稱為翰林待昭。
大漢京城,是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外城,也就是小老百姓住的地方,另一個叫內城。內成的組成可相當複雜。有內外城,皇城、皇宮三部分組成。
也就是百官尤其是宰相住的地方,一般官小的,或是沒有多少權力的,那就會住在外城。重臣所住的地方在內外城,冷無為的府邸也就是將軍府落在這裡。而文靜的“爭藝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