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頁)
�僑銜�謖飫鋨炎約撼嗦閆鵠矗�彩嵌際惺鄙械囊徊糠幀�
她們並不尊重記錄者××,管她叫“老老人類”,因為××沒有透過她們的考試,××說:“許多我採訪的女孩子都要考我:你看過哪部日劇?喜歡哪些韓國明星?有沒有婚外戀?一夜性?暗戀過誰……”她們當面戲謔地稱呼她“老老人類”時,總使××想起第一次接觸“新新人類”這個詞的情景。
那是1998年她採訪一個19歲女孩時聽到的稱呼。她沒想到當代女青年有這麼殘酷的經歷。那個女孩來自北京的一個單親家庭,跟著母親生活。母親沒有再婚,跟一個男人同居。這個女孩16歲開始有性經歷,來找××的原因是懷孕了,而她不知道是兩個月之內與之發生關係的6個夥伴中的哪一個。她向××借300元錢,她做墮胎手術時滿不在乎……但××那時還為這個女孩的勇氣,為這個社會進一步開放和對個性的寬容而高聲喝彩。
××一度是“反叛傳統和禁忌的旗幟”。但伴隨著4年來採訪物件的增加和每一次採訪的深入,××開始思考和醒悟:“這難道就是我們所期待的社會變革和進步嗎?”“她們沒有敬畏,沒有恐懼。比如做人工流產的女孩子,她們不認為那是個生命,而認為是身體裡的一個垃圾。好多人像爬蟲,要知道,一個女人流過產跟沒有流過產的不一樣,正常的流產跟不正常的流產也不一樣……”
××經常被採訪物件“騷擾”。寫《絕無禁忌》的時間離現在最近,因而被“騷擾”的程度最重,“這些女孩子太沒禁忌,她們認為什麼都可以用錢買。她們很直接、很‘酷’,有的上來就問,我的經歷很豐富,採訪一次給多少錢?有的上來就抓我手機,要我送給她……她們與男人分手了或是生氣的時候就讓我請吃飯,她們認為人生就是吃飯、玩、與男人在一起……”
××寫《絕無禁忌》表達了她的擔憂,在書中她寫了一個上海非常漂亮嫵媚的女孩,成了香港的女富人,她沒有一點感情,她的目的就是捕獲男人,利用其向上爬,然後一腳踹開尋找新的……這個女人也有傾訴欲,多次找××採訪她。在實際採訪時,××曾忍無可忍,對這個上海女人拍桌大罵:“你是個狡猾的魔鬼……”
她們必然後悔!××對女孩斷然判定。她最近採訪了一個得艾滋病的19歲女孩,她15歲開始跟不同的男人睡覺。××採訪時請她吃飯,她自己帶一個杯子用,不想傳染別人。女孩說:“我付出這麼多代價,才懂得了自律。”
××特別想告訴“新新人類”:“美國的一些女孩在得艾滋病後開始把手放到《聖經》上,發誓忠於婚姻家庭。美國人已經替全世界寫完了這樣一頁,我們為什麼還要重寫它?許多代價可以不必重新付出,你可以顛覆,可以反叛,但要知道,人太渺小,一些舉動無礙大局,只能給自己帶來傷痕。”
八哥評論:
人的幸福最終還是來自心靈的寧靜,一切出格的越軌行為都將付出慘痛的代價。酷,當然好,愛誰就誰;哭,可不好了,80年代後女孩們!
3。新新女孩還有幾多新
“新新女孩”是不可以解釋的。至今我們還沒有找到她們的語言體系、行為準則、生活信念。所謂的“新新女孩”不應該只是時間緯度上的一種標識,更重要的是直接指向某種不確定的意識形態。在中國,這群人的“傳統”色彩正在減少,她們的思想觀念、生活觀念正在飛速地與國際“接軌”。這群80年代後出生的“新新女孩”,對於“傳統”有一種天然的隔膜,她們獲得關於過去的知識大多間接來源於電影、小說、電視,她們的文學修養更多的得於日本卡通漫畫,她們是名副其實由“快餐文化”喂大的一代。相對而言,她們比其前輩們更獨立、任性、自我;對外界東西的吸收往往採取DIY的方式,即自助式,而排斥別人的灌輸和說教。“新新女孩”的稱呼最早來自於日本,後被臺灣媒體廣為炒作。現在讓我們看看專家是如何評論“新新女孩”的吧。
我:今天請兩位來是想談談“新新女孩”的話題。她們從誕生的那天起可能就註定是短命的。我知道,任何一代的劃分、命名常常在獲得某種意義的同時又在割裂和削弱另一層意義。但命名畢竟已經成為商業時代特殊的文化現象。“新新女孩”之後似乎有了諸多變種,例如“新人類”、“飄一代”、“SOHO族”等。你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王平:那種叫法是從日本過來的。我並沒有覺得她們多新新,只是扮相比較出位點、自我點罷了。現在新人輩出,新稱呼迭起,說明社會的標準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