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部分(第3/4 頁)
信而不立,先生可還記得答應過我的事情?”
田豐一愣,這才想起與陳旭的賭約:若是黃巾軍能夠擊敗官兵,斬殺皇甫嵩,他就認陳旭為主。
可是,投身黃巾,真的能夠成就大事嗎?
田豐在心中回想起,自己這段時間的見聞。
他突然發現,眼前這個剛剛及冠的男子,他有著高超的統帥能力,無與倫比的智慧,以及遠超常人的眼光。
他仁慈而冷血,膽大而心細,更有著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博大的胸懷,以及氣吞山河的壯志。
拋開他黃巾軍的身份來講,這個人,又何嘗不是他田豐苦苦尋覓的明主?
想到這裡,田豐不再猶豫,他跪在地上,大聲說道:“屬下見過主公!”
這一聲‘主公’,就代表了田豐的忠誠。
陳旭知道,眼前這個正直而睿智的三國頂級謀士,從此以後,就打上了他陳旭的標籤。
他大喜過望,一把扶起田豐,說道:“我得先生,猶如高祖得子房!”
132。第132章 天下震動
黃巾軍的這場勝利,是空前絕後的。
當他們在正面戰場,以同等兵力擊敗官兵精銳的時候,這場戰爭,就註定會載入史冊。
勝利了,黃巾軍真的勝利了。
陳旭看著眾人臉上毫不掩飾的興奮,心中亦是欣喜無比。
這段時間,他雖然看似信心滿滿,卻沒有人知道,他承受了多大的壓力。
皇甫嵩乃世之名將,又豈是那麼好戰勝的?
況且那三千官兵,全是大漢從各個地方徵召來的精銳,又豈是那麼容易擊敗的?
如果,皇甫嵩沒有朝廷的壓力;如果,朝廷能夠採納他堅壁清野的策略;如果,皇甫嵩能夠再多上幾千騎兵……
這場戰爭的結果,可能就會不一樣吧?
但是,沒有那麼多如果。正如陳旭前面所講的五勝論,皇甫嵩有著天子的制約,就註定他不能發揮出所有的才能。
戰場之上不比其他,一旦失去冷靜的心態,就離滅亡不遠。而皇甫嵩,他面對天子的催促,面對百官的期待,他又怎能保持平常的心?
絕對不能!這些從他平定黃巾叛亂一開始就能夠看出。
都說皇甫嵩攻打黃巾勢如劈竹,都說他戰功赫赫,乃一代名將。但是,我們用另外一種眼光來看,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急功近利的表現呢?
也許不能說皇甫嵩急功近利,只能說這個帝國的統治者太急功近利了。
像盧植這樣的儒將,與數倍於己的黃巾軍交戰,都能夠將他們逼得連連敗退。
但是朝中仍然覺得,相比於皇甫嵩而言,他相差了太遠。所以,盧植才會被捉拿回京。
但是,盧植真的就比皇甫嵩差嗎?不見得!
不管是真實的歷史上,還是陳旭所經歷的這個時代。從頭到尾,皇甫嵩都沒有與張角交過手。
張角能從一介平民,嘯聚百萬之眾,撼動了整個帝國的根基。他的才能,會差嗎?
絕對不會!
說到底,還是皇甫嵩遇到的黃巾軍中沒有優秀的統帥。不然的話,他也不能夠創造那麼多奇蹟了。
皇甫嵩的才能毋庸置疑,他之所以戰死此地,不是因為陳旭,而是因為這個腐朽的帝國。
勝敗乃兵家常事,若是皇甫嵩當初能夠逃跑,而後再捲土從來。陳旭所率領的三千黃巾軍,真的能夠再次擊敗皇甫嵩嗎?
然而,官兵敗不起,皇甫嵩也敗不起。所以,這場失敗,就把皇甫嵩閉上了絕路。
四散追殺官兵的黃巾軍,當他們帶著自己的戰利品回來的時候,東方已經泛起了魚肚白。
白天被官兵追殺了一天,晚上又追殺官兵了半夜,士卒們早已疲憊不堪。
陳旭讓人清點傷亡以及戰果,發現黃巾軍戰死了六百餘人,斬殺官兵兩千四百餘人,繳獲完好的戰馬一千八百餘匹。
這個戰果,無疑是輝煌的。但是,陳旭仍然感到心中沉甸甸的。
官兵以為陳旭喚來了東風,認定黃巾軍有鬼神相助,早已士氣大跌。
再加上風向的轉變,濃煙嚴重影響了官兵的戰鬥力,所以一開始黃巾軍衝鋒的時候,官兵就四散而逃。
饒是如此,黃巾軍仍然傷亡了六百餘人。而這些傷亡,大多都是在他們追殺官兵的途中產生的。
大漢精銳的戰鬥力,由此可見一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