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2/4 頁)
然而,他們所投之人並非明主,對於他們的計策,袁紹經常都不予採納。
官渡之戰的時候,曹操聽聞田豐不在軍中,就大喜說道:“袁紹必敗。”
後來袁紹果真敗走,曹操嘆息:“假使袁紹用田豐之計,勝敗尚未可知也。”
縱觀田豐一生所獻的計策,以後人的眼光來看,全都正確無比,但是袁紹卻不予採納。
興平二年,漢獻帝輾轉流亡到河東等地,沮授進諫袁紹迎獻帝,遷都至鄴城,而後挾天子以令諸侯。
袁紹才開始聽了沮授的計策,非常心動。
但是他帳下其他將官又認為,要復興漢室太難,而且迎立漢帝會削弱自己的權力。所以,袁紹就開始猶豫不定,最後拒絕了沮授的建議。
待曹操迎回天子,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後。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對自己不利,又開始後悔當初沒有聽從沮授的計策。
當時就田豐向袁紹獻計,讓他謀奪許縣,搶奪天子,免得受制於人,結果袁紹不聽。
官渡之戰以前,劉備反叛曹操,曹操親率大軍前去攻打劉備。
田豐又趁機向袁紹獻計:“與公爭天下者,曹操也。操今東擊劉備,兵連未可卒解,今舉軍而襲其後,可一往而定。兵以幾動,斯其時也。”
袁紹卻因為自己兒子身體有疾,拒絕了田豐的計策。
田豐當時舉杖擊地,大聲說道:“嗟乎,事去矣!夫遭難遇之幾,而以嬰兒病失其會,惜哉!”
袁紹聽到田豐的話,心中大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
後來劉備很快被曹操打敗,前來投奔袁紹,袁紹就想這個時候去攻打曹操。
田豐卻出言阻止,說此一時彼一時也,前番許縣空虛,是攻打曹操的大好時機。但是現在曹操已經打敗劉備,再去攻打,曹操雖然兵少,也不容易獲得勝利。
當時,田豐的原話是這樣:‘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
為此,他更是提出了論持久戰,騷擾耗費曹操國力的計策。
‘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
田豐認為,孤注一擲,想要一戰消滅曹操,是不可取的。
‘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
袁紹回答道:“建議我攻打曹操的是你,阻止我攻打曹操的又是你,你到底安的是何居心?”
遂不聽從田豐的建議。
袁紹本來就因為田豐上次忤逆他,而對田豐心生間隙。現在又看到田豐如此誇讚曹操,並且不看好自己能夠打敗曹操。
以袁紹的驕傲、自我,聽到田豐的話,心中更是憤怒。
於是乎,袁紹就說田豐惑亂軍心,將他關押了起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事實證明,田豐的眼光是無與倫比的。他對天下大局的把握,更是無人能出其左右。
官渡之戰,袁紹果真大敗,袁軍土崩瓦解。
在回去的路上,眾軍士都捶胸而哭:“如果田豐在這裡,就不至於到這個地步了。”
袁紹聞言,心中更加記恨田豐。
這時,看守田豐的獄卒就對田豐說:“主公沒聽從你的計策,果真大敗,這回主公回來以後,肯定會重用你。”
卻不想,田豐聽到袁紹大敗的訊息以後,喟然長嘆:“我命休矣。”
他對獄卒說:“若軍有利,吾必全,今軍敗,吾其死矣。”
袁紹回來之後,果然將田豐殺了。
在前世,三國時期最讓陳旭嘆息的謀士就是田豐。他有經天緯地之才,忠誠剛直,為了袁氏屢屢勸諫。
結果,他的計謀不但不被袁紹聽從,自己最後反而落得一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真是可嘆田元皓滿腹才華,卻無用武之地。
縱觀他一生所獻的計策,只有才開始投奔袁紹的時候被採納過。
《先賢形狀》記載:‘紹後用豐謀,以平公孫瓚。’
哪怕對於這個事情,亦是一筆帶過,並沒有詳細寫出田豐所獻是何計策。
陳旭聽到那個黃巾士卒,說田豐就住在前面的村落,不由思考良久。
前世,他曾經詳細查過田豐的事蹟。心中對於此人,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