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部分(第2/4 頁)
守相持了二十多天。
任憑諸葛亮使用百般計謀,就是不能攻下郝昭防守的陳倉。最後魏國援兵到達,使得諸葛亮不得不退兵。
因此,後世也有人說,郝昭是三國時期第一擅守的名將。
當時各國名將凋零,諸葛亮威震華夏。郝昭的那次守城戰,讓他得到了魏明帝的空前重視,準備重用他,並且加封他為關內侯。
卻不想,沒過多久,郝昭就病死了。
這樣一個名將,剛好開始大展宏圖之時,居然就這樣病逝,真是可悲可嘆。
其實,後世還有一種傳聞,那就是郝昭曾經跟隨張遼,參加過逍遙津戰役,斬殺過吳國大將陳武。
至於是否如此,陳旭自己也不得而知。
然而,僅憑郝昭在歷史上,防守陳倉的那場戰役,就能使得此人,躋身於名將之列。
陳旭得知郝昭來投,自然是欣喜異常。奈何郝昭,現在還是太過年輕,尚且不能委以重任。
所以,陳旭就把他帶在身旁,先讓他歷練一番。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陳旭的《短歌行》與招賢令,就傳遍了天下。
當曹操讀完《短歌行》與招賢令之後,對著手下諸將說道:“陳文昭,果真乃世之豪傑。他的胸懷氣度,以及所思所想,都與我一般無二。”
“他為東郡人士,某雖然現為東郡太守,卻恨不能與他一見。”
“若天下有一人,乃是我曹操的知己,那麼必定就是此人了。”
曹操卻不知道,陳旭以上的兩樣東西,都是盜用曹操自己的。既然在歷史上,這兩樣東西出於曹操之手,那麼曹操看到之後,又豈會不覺得親切?
與曹操的感嘆不同,郭嘉卻是一臉嚴肅。
他私下對曹操說道:“主公,陳文昭據幷州而不知足,仍舊招賢納士,擴充軍隊。由此可見,此人志向不小啊。”
“若無意外,日後此人必定乃是主公大敵!”
曹操聞言,深以為然。由於陳旭的壓力,使得曹操更加渴望能夠發展勢力。
冀州,鄴城。
自從袁紹取了冀州以後,帳下兵多將廣,好不風光。但是現在,他卻是無論如何也高興不下來。
袁紹先與公孫瓚結怨,而後又因為戰馬的緣故,與袁術鬧翻。
現在,黃巾賊的首領陳旭,居然也取了幷州,帳下兵多將廣。特別是陳旭平定幷州之後,頒佈的一系列政策,更是使得陳旭,成為大漢的風雲人物。
看著手中的招賢令,袁紹狠狠將它扔在地上,大聲罵道:“無德之人,又豈能為官?工匠這等賤業,又豈能登大雅之堂?”
發洩了一陣,袁紹卻是不得不考慮沮授方才說的話。
“如今陳徵北統一併州,與冀州接壤。再加上他麾下兵多將廣,日後必成主公大敵。”
“然而,現今主公與公孫瓚交戰,不能再與陳徵北交惡。若是公孫瓚與陳徵北聯盟,雙方夾攻冀州,主公恐難抵擋。”
“為今之計,主公當多送錢糧,交好陳徵北。待消滅公孫瓚,取了幽州之後,再徐圖幷州。”
想了一下,袁紹終究是嘆了一口氣。說到底,他也是一方雄主,能力與眼光自然不會差。
沮授所言,他心中何嘗不明白?
但是想到外人,將他他袁紹,與陳旭這個出身卑賤之人相提並論,袁紹心中就有些不舒服。
並且陳旭現在是朝廷親封,貨真價實的州牧,還領著徵北將軍的官職。
他袁紹,卻還只是個渤海太守。冀州牧的頭銜,也是他自封的,尚未得到朝廷的認可。
然而現在的袁紹,還真的害怕陳旭與公孫瓚結盟,聯合攻打冀州。
“來人!”
袁紹對著門外大喊了一聲,就有一個甲士進來跪在地上,說道:“主公何事?”
思考了半晌,袁紹對那人說道:“你把公與叫來,就說我找他,談論與陳徵北結盟之事。”
長安城,李儒看著手中的情報,心中憂慮不已。
他喃喃自語的說道:“當初接受黃巾軍招安,並且封陳旭為幷州牧,真不知道是對是錯。”
而後,他望著前面奢華的郿塢,眉頭緊緊皺在了一起。
現在的董卓,醉生夢死,每天躲在郿塢裡面享受。就連李儒自己,都很難與董卓見上一面。
“若是丞相再這樣下去,真不知道結果會怎樣!”
想起方才,他被守門計程車卒擋在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