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展期內,最需要的就是能夠拉動整個宏觀經濟、國民經濟的“火車頭”型產業,這個火車頭的含義是指,不僅能夠在所屬行業內創造鉅額利潤,還能夠以本行業為依託,帶動其他行業的共同繁榮,發展,在資料上實現拉動經濟的功能。
按照這樣的思路,房地產行業似乎是最符合“火車頭”定義的。
在開發商們為自己所進行的辯護中,常常喜歡引用這樣的一組數字:
2004 年末,全國共有房地產開發經營法人單位萬個,就業人員萬人,房地產開發經營的利潤總額為億元,平均每個房地產開發企業獲取利潤元,人均利潤元。
依靠這樣的數字,房地產開發商們便堂而皇之地將這一產業包裝成“提供了160萬個就業崗位,創造利潤千億之多”的龍頭行業。這樣的資料的確沒錯,但是這僅僅是《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主要資料公報》中數字的一部分,接下來的資料是這樣的:
同一時期,全國共有建築業法人企業單位萬個,就業人員萬人;建築業個體經營戶萬戶,就業人員萬人。2004年利潤總額為億元。平均每個企業獲取利潤元,人均利潤元。
透過這兩組資料我們看到了什麼呢?
在整個房地產鏈條之中,建築業以800多億的利潤,創造了將近3000萬的就業崗位,而房地產業以1000萬的利潤,卻只創造出160萬個就業崗位,其平均利潤是建築業的倍!房地產開發行業人均利潤是建築企業人均利潤的倍!更重要的是,房地產業隱瞞利潤已經不是什麼秘密的新聞,當需要交納利稅的時候,房地產企業往往提供一套低的多的資料,當它們在股市上融資的時候,才會將自己真實的資料表露出來。
不過,我們在此無異於追究房地產企業資料上的遮掩行為,唯一想要證明的問題是——拉動中國經濟的是建築行業,而非坐享其成,攫取高額利潤的房地產業。反過來,房地產業的高利潤不僅不會對經濟造成拉動,反而會拽經濟發展的後腿。
打個簡單的比方,假如一套房子的售價是10萬元,那麼可能會有10個家庭有能力購買,那麼它對經濟的拉動將會是10套房子的貢獻,而當房地產業企圖攫取鉅額利潤,將房價惡意炒作到100萬元的時候,可能買得起的家庭就只剩下一個,那麼,這些被扼殺掉的需求難道不足以證明,究竟是誰在謀殺中國經濟嗎?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已經沒有太多的必要,其論斷早在1980年的時候,就已經由中國經濟的總設計師*高瞻遠矚地提出過,在《關於建築業和住宅問題的談話》中,*明確指出:“從多數資本主義國家看,建築業是國民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因此在長期規劃中,必須把建築業放在重要的地位。”
從這個角度來看,房地產業對於經濟的蛀蝕作用,已經是題中應有之意了,然而令人不曾想到,也絕不敢設想的是,在當下中國的經濟環境下,房地產業的熱度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對經濟的危害,也絕不僅僅是“拉拉後腿”這樣的簡單,因為房地產業的存在,使得中國經濟正萌生出前所未有的危機,而這個危機就是為我們熟知的通貨膨脹!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房地產過熱是通貨膨脹的總根源(1)
談到房地產誘發通貨膨脹的問題,還要從土地說起。
我們都清楚的一件事情是——房地產,顧名思義,要建房就要有土地,而在中國的特殊國情之下,土地是從屬於政府的財產,想要獲得土地,就需要從各級地方政府手中購買,於是,房地產商購地建房的行為,其實質無疑就成為了為地方政府增收的重要途徑。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僅僅在2001到2003年的三年度時間裡,全中國的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金收入總額就高達9100億元之巨,而在經濟形勢最糟糕的2009一年之中,中國的土地出讓收入總額也達到了萬億元的天文數字。
不需要有任何投入,只要幾紙文書,就可以坐擁數以億計的資金,為地方財政解決掉最大的麻煩,這樣的增收途徑,自然成為各級地方政府所樂於為之。除此之外,房地產業所帶來的鉅額利潤中的一部分,還可以以稅收方式轉化進政府的財政收入中,在分稅制改革之後,地方政府的財權被大幅度削弱,只保留了原來的事權,導致其財政上出現巨大的缺口,於是,地方政府就必須透過土地出讓金這筆收入,來彌補財政上的缺口,也就難免對中央的調控政策陽奉陰違,而這種情況的存在,也正是為什麼去年中央政府在出臺了《限制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