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頁)
犯,不會因為發燒而傷了胎兒。
當然,現在這味藥基本不用了,因為城裡已經都自來水了,沒處挖這個東西了。
遇見一個叫王肯堂的人
繆希雍是個俠士般的人物,這種人義肝俠膽,當時的人說他是:如果聽說誰有危急病痛,那是毫不猶豫地承諾,“七尺可捐,千里必赴”。所以朋友也特別的多。
在這次遊歷中,繆希雍還遇到了一個朋友,那就是,明代著名醫學家王肯堂。
這位王肯堂到底是什麼人呢?原來,要提起此人,那在中醫歷史上也是位響噹噹的人物。
順便介紹一下這位王肯堂吧:他出生於官宦人家,起初並不是醫生,小時候因為母親有病,才開始攻讀醫書,後來妹妹曾經病危,就是他自己給治好的,但是家裡仍然讓他去博取功名,他於萬曆十七年中進士,後來做了翰林院檢討,由於上書抗倭寇事,不知道怎麼的得罪了上面(那陣兒上邊亂著呢),被降了職,於是一想,嗨,不跟你們混了,還是回家舒服啊,於是稱病還鄉,開始為人治病,後來他寫下了著名的醫書《證治準繩》,此書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可見,這位王肯堂也是個高人啊。
他們相見的那一年是萬曆七年(1579),彼時繆希雍三十三歲,王肯堂三十歲。
兩人都風華正茂,意氣風發。
相見的地點是在白下(今天的南京)。
王肯堂在《證治準繩》中詳細地記載了兩個人的見面過程。
一個是白面書生,一個是電目戟髯的俠客般的人物。
但是,兩個卻一見如故。
因為像這種人,只要聊上幾句,便會知道對方的學問功底,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立刻可以感受到對方那顆普救眾生的心。
這種心裡的共鳴,立刻使他們拋除了一切,迅速地訂為知己。
從此,兩個人成為了一生的朋友,造就了中醫歷史上一段朋友的佳話。
其中有許多有趣的故事,給大家聊聊。
在兩人暢談醫藥的時候,王肯堂就注意到這繆希雍有一個習慣,什麼習慣呢?就是有事兒沒事兒的,總是從袖子裡拿出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