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雍和母親幾乎絕望了,天啊,難道我們要束手待斃嗎?
這個時候,一個響亮的口號出現在了繆希雍的腦子中,這就是:求醫不如求己啊!
對啊,自己家裡不是還有幾本醫書嗎?不是還有一本叫做《黃帝內經》的基本讀物嗎?難道我自己不能研究一下這個醫學嗎?
是啊,這個醫學裡到底有什麼奧秘呢?為什麼社會上的這些醫生很多都治不好病呢?
此時,父親去世前醫生一張張驚慌失措的面孔又重新出現在了繆希雍的腦海裡。
對,我就自己看醫書,自己琢磨這個病到底該怎麼治!
過去有句話,叫“秀才學醫,如籠中捉雞”,另外一個說法是:“秀才學醫,如快刀斬豆腐”,什麼意思呢?這兩句話都是用極其通俗的語言(通俗到有點不像秀才說的,倒是很像是秀才的老婆說的),形容瞭如果受過了正規的傳統教育,那麼學習中醫是很容易的。
3;繆希雍(4)
因為它們的理論根基是相同的,都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
於是,繆希雍開始翻出塵封已久的醫書,仔細地翻閱了起來,從此在繆家出現這樣的情景:一會兒看見繆希雍捧著本《黃帝內經》在冷得直打哆嗦地看,一會兒又看見同樣捧著《黃帝內經》的他在熱得滿臉通紅地看。
看著看著,繆希雍讀到了這樣的句子:“夏傷於暑,秋必痎瘧”,繆希雍的心裡終於敞亮了起來,原來這個瘧疾是這樣啊。
於是,繆希雍把這個瘧疾當作暑邪來治療,斗膽給自己開了方子,並在忐忑不安中服下了自己開的藥方。
繆母此時是最緊張的了,她已經做好了如果繆希雍突然口吐白沫並翻白眼時去請醫生的準備。
結果是,繆希雍並沒有翻白眼,反而更精神了,沒到十天,這個折騰了近一年的瘧疾,居然讓他自己給治好了!(不旬日瘳)
堅決要求學醫
這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自己拿著書琢磨琢磨,居然能夠把自己的病看好了,天下居然有這麼神奇的事情?
其實,繆希雍同學自己的瘧疾痊癒了並不是什麼大事,此事最大的後果是:它激起了繆希雍對醫學的極大興趣。
因為,這使得繆希雍開始懷疑報紙廣告中那些所謂的教授和專家,他們到底看醫書嗎?為什麼我病了那麼長的時間他們都看不好?這個世界上還有多少個像我一樣的患者,大家都在病痛中度日,而那些所謂的專家卻都在洋洋自得地大把撈著銀子,卻無法治癒我們的病!
原來治療疾病的真諦似乎就藏在這些古代的醫書中,只要好好的學習這裡面的知識,就會明白治病的道理,那麼,天下該有多少人受益啊!
這,就是繆希雍在給自己治病成功後得到的最大的收穫,於是,他開始立下志願:我要學醫!
當然,母親對這個事情是支援的,能夠做個對世界有用的人,那將是好事一件啊!
就這樣,繆希雍踏上了學醫的道路,從此,一位中醫名家即將誕生。
但是,學習的過程是很苦的,在把家裡的醫書讀完了以後,由於家裡貧窮,沒有錢再來買醫書了,於是繆希雍只好到別人家裡去借書來讀。
去誰家借呢?原來,在與繆希雍家隔幾條街的地方,有一個姓趙的人家,這家人很有錢,戶主趙承謙曾經做過廣東參議,家裡的宅子很大(現在還有呢,就在現在的常熟市古城區南趙弄十號,各位離得近的朋友可以前去看看),他們家裡的藏書很多,而且,他們家的兒子叫趙用賢,也是個讀書人,非常愛好讀書,和繆希雍很有共同語言,於是,繆希雍就經常去他們家,把自己希望看的醫書借出來,趙家的藏書館名叫“脈望館”,珍藏著很多宋刻善本醫書,繆希雍對此感到如獲至寶,終日沉湎於書山學海之中,“沉研剖析,割剝理解”,“遇會心處,輒摘記之”。
在繆希雍同學努力攻讀醫書的同時,讓我們抽出點兒時間,順便介紹一下這個趙家的兒子趙用賢同學。
該同學於隆慶五年(1571)中了進士,去北京做了個翰林院檢討的七品小官,從此和繆希雍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件事情卻讓這位兄弟名揚天下,原來,當時的當朝首輔張居正的父親死了,張居正本來應該回家奔喪,但張居正卻利用“奪情”的程式,讓皇帝留下自己,不用回家居喪,於是,這位趙用賢兄弟就和其他幾人上書,彈劾張居正,這事當時鬧得很大,最後在萬曆五年(1577),他們五人被處以廷杖,趙用賢廷杖六十,這位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