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3/4 頁)
不安的生活。
在公元1849年到1852年期間,也就是王孟英四十幾歲的時候,他的朋友們幫助他刊印了《回春錄》《仁術志》《溫熱經緯》等書。
在公元1851年的時候,王孟英的老母親去世了。
母親的去世給王孟英的打擊很大,母親在臨終的時候讓他把自己葬在皋亭山,說這是回海昌老家的便道,方便以後孩子們來祭拜她。
這是那年的夏天。
江南天氣溼熱。
王孟英跪在母親的墳墓前。
突然,他感覺自己開始思念家鄉了,那裡,是安葬著他祖輩的地方。
其實,王孟英也思念故鄉很久了,此時太平天國的隊伍已經要打過來,杭州城內的物價飛漲,像王孟英這樣的貧困人家已經開始感到無力支撐。
但是,老家海昌祖上留下的幾間房子已經被族人給分了,自己回去沒地方住啊,怎麼辦呢?
7;王孟英(21)
這時候,一位叫謝再華的朋友出現了。
這位謝再華是怎麼回事兒呢?原來,他是住在杭州城的保佑坊那裡的,不知道怎麼就和王孟英認識了,有一天王孟英就對謝再華說,你住的這個地方會有火災,希望你趕快搬家,這位謝再華也特聽話,回家收拾收拾打個包就搬走了,等到了秋天,果然保佑坊那裡發生了火災(反對中醫的人一定認為是王孟英放的火,否則不會這麼靈),謝再華僥倖躲過了,從此對王孟英感謝異常。在他聽說王孟英想要搬回海昌老家,卻沒有房子住以後,就開始東奔西跑,為王孟英打探訊息,結果功夫不負有心人,沒多久,他領來了一位叫管芝山的朋友,介紹給王孟英,說:這位管芝山就住在海昌,他們家在海昌北鄉的渟溪,那裡風景非常的漂亮,民風也淳樸,如果您願意回去,他可以帶您去,你們可以做鄰居。
王孟英大喜,有人帶路,當然大大的好,也沒客氣,就立刻跟著管芝山,乘船來到了故鄉海昌,一看,果然是世外桃源,於是,就租了一個姓朱的人家的房子,然後,立刻行動,就把家人(此時只有老婆和幾個女兒,根據文獻分析,可能還有幾個侄兒)帶來定居了。
其實,王孟英此時返回故鄉,是很淒涼的,因為他的家裡基本上是一貧如洗,什麼都沒有,值錢的家當也就是個硯臺,我估計他搬家肯定特簡單,也甭什麼搬家公司了,自個兒包了幾件破衣服,手裡端著個寶貝硯臺,就算搬家了,他說他在父親去世以後,“即攜一硯以泛於江,浮於海,荏苒三十餘年,僅載一硯歸籍”,所以後面出版的一本醫案集的名字他就給起成了《歸硯錄》。
這一年,王孟英五十一歲。
一個五十一歲的人,在江湖上混了幾乎一輩子,最後家當卻只有一個硯臺,從我們現在以金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角度看,他活得太失敗,幾乎可以作為成功學勵志講座的反面典型了。
但是,他卻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精彩的中醫著作,救治了那麼多的瀕於死亡的患者,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成功的。
至少,他實現了對父親的承諾:做個對世界有用的人。
在家鄉行醫
從此,王孟英開始了在海昌的行醫生涯,但是,由於杭州等地的人都知道他治病治得好,所以還常請他過去,於是我們再看這個時期王孟英的醫案,經常可以見到他“遊”這兒、“遊”那兒的,其實什麼遊啊,您以為王孟英窮得只剩個硯臺了還旅遊呢?就是去看病,古代人特文雅,喜歡用個體面的詞兒。
彙報一下這個時期王孟英的診療工作吧。
有位姓呂的女士病了二十多天了,請王孟英來診病,王孟英來到患者的家裡,一進屋,嚇了一跳,原來這位女士光著身子躺在床上呢(裸衣而臥),雖然神志不清,但還知道來了人,自己拉個被蓋在了胸口。
有的朋友問古代診病如果患者是婦女,是不是就不能診脈,隔著簾兒,還需要拉根絲線啊?從這則醫案來看,似乎民間沒有那麼多的講究,這還有一*的呢。
王孟英於是就診了脈,脈象是細而無神,再看這位患者,最突出的症狀就是渾身大汗,似乎是熱的,但是身體的肌膚很涼,咽喉痛,不能喝下水,眼睛也看不見東西了,還心煩。
王孟英分析,這是外假熱,內真寒啊,是腎陽極虧,虛陽外越,所以才在外面表現得像是熱證似的,其實不是啊。 。。
7;王孟英(22)
於是開了熟地一兩、肉桂、附子各一錢,*三錢,藥熬好後,等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