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第1/2 頁)
王孟英的二女兒定宜嫁給了一戶姓戴的人家,這個戴家是個家風非常好的醫生之家,在八月二十三日的時候,定宜突然開始瀉肚子,然後四肢冰冷,脈伏,請來個崔姓的醫生,認為是寒證,用了附子理中湯加減,但是洩瀉仍未停止,舌苔卻變得幹黑,嘴唇也焦了(這都是熱證的表現),於是就開始用犀角、石斛等藥,仍沒有控制住,最後用的是溫補的桂附八味湯,二十九日舌焦如炭去世。
在女兒去世前的最後時刻,她對丈夫說:“吾父在此,病不至是也。”
王孟英聽到這個訊息後,曾經哭得昏倒在地。
他甚至有些責怪親家:你們也是醫生,我寫的醫書你們家都有,怎麼也不至於讓我王孟英的女兒被溫熱藥害死啊!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7;王孟英(27)
在淒涼的秋風中,這位老人寫下了一副給女兒的輓聯:
垂老別兒行,只因膳養無人,吾豈好遊,說不盡憂勤惕厲地苦衷。指望異日歸來,或藉汝曹娛暮景;
瀕危思父療,雖曰死生有命,爾如鑄錯,試遍了燥熱寒涼諸謬藥,回憶昔年鞠育,徒傾我淚灑秋風。
其滿腔悲憤,盡露筆端。
擦乾眼淚後,王孟英開始回到書房,整理紙筆。
別人都奇怪,這個時候整理紙筆要幹什麼?
王孟英:我要寫書,我要重新寫《霍亂論》!
至此,王孟英開始向霍亂全面宣戰!
力戰至死
在經過了多少個不眠的日夜後,王孟英寫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隨息居重訂霍亂論》一書。
在書中,王孟英提出了許多與現代防疫概念相同的理論,比如他提出預防的重要性,認為水源、空氣等的汙染是導致霍亂流行的主要因素,他說上海“附郭之河,藏垢納汙,水皆惡濁不堪”,一定要“湖池廣而水清,井泉多而甘洌”,應該“疏浚河道,毋使積汙,或廣鑿井泉,毋使飲濁”,並提出了要在水裡放置藥物,進行消毒的概念。
他還提出了房屋要通風,改善居住條件等預先防疫的觀念。
這些措施,絕對是防止霍亂的最重要的條件,當時的清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此,王孟英等醫生只能退而採取自己的診療手段,從死神的手中搶救生命。
在新中國成立後,20世紀60年代霍亂曾經在世界範圍內大爆發,曾於1961年和1963年兩次逼近我國南方,但都沒能進入,只因為新中國政府的防疫措施得力。
但是那個時候,王孟英這樣的醫生是沒有政府支援的,他們只能憑著自己心中的信念,獨自去救治一個個生命。
彼時,醫生的風險非常大,比如王孟英就記載了一個醫生,叫餘小坡,是個進士,擅長醫藥,當時也投入了救人的隊伍,一天,在給人看病回來後,餓了,就隨手吃了一小盅的蓮子,吃完後,就開始感到不舒服,隨即就吐瀉轉筋,馬上讓人來找王孟英,王孟英還沒到呢,人就去世了。
其奪命之速如此。
王孟英對此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寫完書後,就從此放開手腳,接診更多的患者。
別人都問,王孟英怎麼了?不要命了?
他的家人也很擔憂,一旦你有個三長兩短,剩下孤兒寡母該如何生活?
但是,王孟英已經無法想那麼多了,他的眼裡,只有如何讓每天死亡的一千多人再少些,再少些。
這場同霍亂的戰鬥,與在戰場上廝殺的死亡機率差不多,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很好的醫生保護措施。
但是,如同一個真正的戰士一樣,王孟英義無反顧,揮劍而上,即使知道敵兵千萬倍於自己,也毫不畏懼,毅然投入了短兵相接的戰鬥中。
從此以後,王孟英從文獻記載中消失了。
至今醫史文獻界還在爭論,王孟英到底是什麼時候去世的,怎麼去世的?
有的人說,是在六十一歲時與霍亂的戰鬥中自己也被感染,不治去世的,有的說,他活到了八十多歲。
但是,兩者都沒有確切的文獻證據。
從感情上講,我寧願相信後者,相信王孟英和妻子平安地白頭偕老,享受了人生的快樂。
但是,從理智上來分析,我卻更相信前者,因為以王孟英的創作速度,如果他活到八十多歲,那他還能寫出十幾本醫案書來。
“將軍百戰死”,我想,對於一個真正的戰士來講,最光榮的死法,就是死在戰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