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的晶體三極體發明人巴丁先生的紀念欄前合影留念。在隨後參觀實驗室的時候,任正非又懷著崇敬的心情走到巴丁50年前發明晶體三極體的那張工作臺前,佇立良久。甚至,當實驗室的工作人員將一個紀念巴丁發明晶體三極體50週年的紀念品送給任正非的時候,任正非由衷地表示自己感到莫大的榮幸,並稱贊巴丁不僅是貝爾實驗室的巴丁,也是全人類的巴丁。
實際上,華為公司的許多領導對任正非後來為什麼如此傾向與朗訊、馬可尼等公司合作感到困惑不解。但是,如果瞭解任正非的成長經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青少年時期對這些發明家和科技先賢的崇拜與景仰是任正非選擇的一個重要因素。
任正非的青年時代是在“文革”中度過的,而這也是他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1967年正值“文革”大潮席捲全國之時,重慶的武鬥非常激烈。為了躲避武鬥,任正非從大學扒火車回家;結果因為沒有票,途中不僅捱過車站人員的打,在火車上還捱過上海造反派的打,硬生生地被推下了火車。經過千辛萬苦回到家中,父母卻在吃驚之餘來不及心疼就讓他第二天一早就趕快回去。當時,任正非的父親由於在國民黨軍工廠的工作經歷已經被揪出來批鬥,善良的父母怕別人知道任正非回來探望受到牽連,影響他的前途。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任正非(3)
臨走的時候,父親說的一句話讓任正非至今仍記憶猶新:“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揹負著這種重託,在重慶混亂的環境下,任正非卻有毅力靜下心來將樊映川的《高等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做了兩遍,還自學了邏輯、哲學和三門外語,當時他的英語水平甚至已經達到閱讀大學課本的程度。而任正非對於那些改變了人類命運的科學家們的崇拜和敬仰,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形成的。這種崇敬和對知識的追尋也最終改變了他自己的命運。
因為沒有荒廢自己,在“文革”動盪中堅持刻苦學習,使得任正非畢業參軍之後在部隊中表現出了良好的科技素養。1978年3月,“文革”的混亂結束之後,任正非以軍隊科技代表的身份出席了全國科學大會。那時候的他只有34歲;而在6 000多人的代表當中,35歲以下的僅有150人。
貧寒的家境與對知識的追求,兩者交織在一起,貫穿了任正非的整個青少年時代。任正非在給華為負責招聘的人員講述公司招聘原則的時候經常會說,我們要多招收一些出身貧寒的學生,他們從小吃苦耐勞,在以後的工作中更加能夠經得起挫折和磨難。幼時的經歷也讓任正非認識到,唯有擁有了知識才能擺脫貧窮落後的命運。1992年,任正非訪問美國後就曾經感慨地說道:“我們的國土與美國大致相等,但西藏、新疆就佔去大部分,雲貴高原的大山又佔去一部分,餘下不到一半的國土上卻生活著近10億人民。教育經費的缺乏、文化素質的低下,是中國不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
1998年,華為捐贈###2 500萬元,專門用於資助在校的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當時,任正非給這筆基金起了一個名字,叫做“寒門學子”基金。###在審批的時候卻把名字改成了“寒窗學子”基金,給出的理由是因為“寒門”稍嫌敏感,容易讓人聯想到另外一個對應的詞“朱門”。任正非知道以後卻非常的不悅,他私下對公司的其他領導說,“寒門”與“寒窗”根本不是一個意思,讀書就是要吃苦,所有讀書的人都是“寒窗”,而我們要資助的只是那些家境貧寒的學生。“寒門”有什麼不好,我們在座的許多人都是出身“寒門”。
任正非出身“寒門”卻用知識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在他眼裡,華為這樣一個靠做代理起家的沒有任何背景和資源的“寒門”企業,自己的命運顯然也必須和知識和技術緊密地結合起來。
任正非在經營企業的過程對人才和技術的渴求是極其強烈的。任正非堅持認為,儘管可能會暫時增加生產成本,但華為聚集優秀人才、提高人才比重的政策是正確的。所以在討論華為基本法的時候,任正非特別強調一定要把“人力資本增值的目標優先於財務資本增值的目標”一條寫進去。
“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任正非父親幾十年前說過的這句話一直在影響任正非,也透過任正非影響了華為。1998~2000年,華為在深圳建設坂田基地的時候,手中擁有充足的現金。當時,企業投資房地產正風行一時,即使是聯想這樣的老牌IT企業也都投身到房地產這塊巨大的“市場”中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