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14人遇難,15位失蹤,僅7人倖存。當噩耗從劫後餘生的弟弟和妻妹那裡傳來時,失去親人的悲痛,尤其是無力營救親人的內疚,霎那間蒸發掉他體內所有的剛強意志。兩天沒有閤眼、沒有吃飯的他再也扛不住了,一下子癱軟在地上。事後,面對記者的採訪,鄭強不願再繼續回憶下去,對他來說,每接受一次採訪,都是一次痛苦的煎熬。“這些痛苦就像我身上的傷疤,正在癒合又被揭開,疼痛總在。包括那天去央視做‘愛的奉獻’晚會,說實在的,我的心口一直在痛。晚會結束後,接受各大媒體的採訪,包括海外的,那個時候我又必須表現出堅強,因為我代表的是中國軍人。”
悲傷和痛苦的一個作用是使看到這種情緒表露的人產生關注並且願意提供幫助。悲傷的情緒主要在傳遞這樣的資訊:“我很痛苦,請幫助我吧!”通常情況下,人們是不會對這種資訊漠不關心的。善良的人對他人的痛苦都十分敏感。電視新聞報道一個慘劇,聽一出悲情的戲曲,看到電視劇中某個人物的悲慘經歷,大多數人都會感同身受,禁不住流下淚水。美國新澤西州立大學社會和行為科學家艾倫·霍維茲與紐約大學精神病診斷專家傑羅姆·韋克菲爾德指出,人類感到悲傷的能力是經過進化後選擇性遺留下的特點。嬰兒會表現出傷心來引起他人的同情,這些反應表明悲傷這種情緒是遺傳而來的,有助於讓人得到社會的幫助,不受攻擊者的傷害,告訴人們那些會讓別人不高興的行為是應該避免的。因此,有時候我們應該承受一些心理上的痛苦,好讓自己作出更好的選擇。
當你向別人傾訴並且看到了他人作出了相應的反應時,悲傷和痛苦就被賦予了更深刻的意義。一隻流浪貓在牆角發出哀怨的叫聲,會引起行人的關注,也有人會因此提供給它一些食物。孤兒悲傷的表情,讓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同情與憐憫,並可能產生幫助的行動。失學兒童那悲傷無助的眼神,喚醒了許多人的惻隱之心,因此就有了各種形式的救助失學兒童的活動。汶川地震後,人們透過各種媒介看到災區那悲慘的場面,好像一下子開啟了淚泉。災區的一個畫面、一個聲音就讓人止不住淚流滿面。當然,與熱淚一起奔湧而出的,還有大愛、無私、勇氣、樂觀和堅強。“中國加油!汶川加油!”“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行動,行動起來我的同胞!有錢就出錢,有力就出力,鮮紅的血在一條血管裡奔突,生命的脈搏在一起跳躍!”由熱淚匯成的互助互愛的洪流,溫暖了災區,也溫暖了華夏神州,“改變了世界對中國的認識”。沒有什麼能比真摯的眼淚更有效地打通人們心靈的隔閡了。
從汶川地震來認識悲傷(3)
在能同自己分擔痛苦的人面前,這種情緒可能會有更充分的表達。一些人在陌生人面前會剋制自己悲傷的情緒,這種剋制更多的時候是無意識的。當面對親人,或知己朋友的時候,悲傷的情緒反應會一下子強烈起來,抽泣、哭訴、放聲大哭的情況相當普遍。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經歷悲傷和痛苦時都希望得到別人的幫助。有的人在痛苦中會對關懷他的人發出這樣的請求:“讓我單獨呆一會好嗎!”
悲傷和痛苦的另一種作用是使人們更透徹地認識到經歷某種失去意味著什麼。許多東西在擁有的時候並不清楚其存在的意義,只有失去之後才會發現它是多麼寶貴。有的人,平時很少關心自己的父母,不是內心不孝,但總是不能“擺在重要日程上來”。突然一天老人去了,往往追悔莫及,甚至一輩子都不能原諒自己。有的人,不知道愛惜自己的身體,覺得“一心撲在工作上”是無比崇高的事情,直到自己動不了了,才明白健康的價值。有的人,覺得金錢就是“真理”,可以不擇手段地追求,一旦失去了人身自由,才懂得自由的價值。汶川地震後,幾萬個同胞生命的喪失,引發了人們的一系列反思,人們認識到生命的脆弱、友情的珍貴,懂得了大愛的意義,明白了一起長大、一起經歷就是緣分。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奇特地賦予了憂鬱一些高貴的精神品質。悲傷和痛苦是那個時期文學界流行的風尚。相反,無憂無慮的人反而被看作是傻瓜。在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中,傷心、悲哀、痛苦這類的詞語隨處可見。其實,這並不是歐洲人的發明。“人無遠慮,必有近憂”,中國人早就給“憂慮”以積極的評價。恰當的憂慮是對悲傷的一種主動預防,這是情緒演變的規律之一。
過度表達悲傷可能造成他人的反感。誇大的悲傷是對他人或社會的一種“敵對”態度。從本質上說,誇大地表達悲傷的人是在試圖從軟弱中謀求優勢,透過示弱來謀取收益。眾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