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養,以後將每月定期還胡建文500元。胡建文回簡訊說:“不急,幫朋友養好病重要,以後再說吧!”
。←蟲工←木橋 書←吧←
第60節:胡建文其人其文(9)
胡建文的“輕信”、單純、毫無戒備,似乎與當前人人戴著面具,築著堅硬的心理防線的世風有些格格不入,但正是這樣的難能可貴,給世界帶來勃勃生機,帶來美好和諧。
有愛,就有希望
2005年二姐的患病經歷,讓胡建文感受到了疾病給患者及其親人帶來的無限痛楚。那時,二姐查出患了宮頸癌,意志近乎崩潰。為了讓二姐振作起來,胡建文請了長假專門陪二姐在醫院治療。每天,他給二姐講抗癌勵志的故事,陪二姐寫抗癌日記。在親情的感召下,二姐重新燃起對生命的熱愛,最終戰勝了病魔。這讓胡建文感到:“有愛,就有希望!”
胡建文與張義玉原本並不認識。去年,《知音》雜誌向他約稿時,他選取了張義玉拖板車為兒子攢救命錢的題材,從而結識了張義玉。採訪中,他被張義玉那種偉大而無私的母愛感動了,他覺得張義玉就像自己的母親———善良、無私、偉大。
因為有去年陪姐姐抗癌的一段經歷,他覺得自己應該去幫助張義玉,讓張義玉的兒子石軍和自己的姐姐一樣看到生的希望。於是,在投稿沒被採用的情況下,他決定發動組織學生到吉首街頭賣藝籌款。每天上完課,他就跑東跑西地聯絡場地、安排節目、印製倡議書。在石軍已已找到腎源,卻無錢下廣州動手術的情況下,胡建文主動為張義玉擔保向別人借了3萬元錢。
對於以後,胡建文說要做的事還很多。目前最緊迫的就是盡最大努力幫助張義玉籌夠兒子的手術費。
原載《團結報》2005年12月11日A5版
平凡人生,不凡心面對
李忠清 劉賢明 周巧雲(吉首大學學生記者)
苦心勵志 自學成材
胡建文老師出生於湖南新化的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農村大自然美好的環境,孕育了他從小就熱愛大自然、狂放、豪放的“天性”,從5、6歲開始他便愛上了武術,特別喜歡看《少年寺》、《南拳北腿》、《霍元甲》等武俠片。但由於當地經濟的限制,他專門跑到幾里路外的鄉鎮去看,回來後經常模仿李連杰的眼神、動作,還特意為自己留了一個陳真的髮型。由於在農村裡長大,那種自由的天性、無拘無束的性格都在此得到了陶冶,他認為大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師,大自然就是一種天然的武術“源泉”,當時的他不僅對武術情有獨鍾,在文學上也是如痴如醉。還沒有上學時,他就給遠在郴州工作的姐夫寫過信。後來在腦子裡就形成了兩個目標:一、當個作家;二、當個武術家。但由於家裡的貧窮,16歲的他便輟學在家做木匠。歲月的閱歷,生計的壓迫使他深深的懂得:學校才是最好的“天堂”,凡是練武到一定境界的人都具有一定文化素養,就象李小龍,他就是哲學系裡的高才生,正因如此,李大師才能對武術有很好的領悟能力,從而在武術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在全家人極力的支援下,胡老師終於又回到了學校,有了如此良機的農村孩子並不會輕易的錯過,1994年,他如願以償考上了湖南師範大學。
母親教會我成長 教會我愛
說到自身習慣性格的養成,胡老師開玩笑的說是母親遺傳的。他口中的母親是個多愁善感的人,也特別富有關懷精神。雖然母親文化水平不高,但她的一言一行都影響著胡老師。從中,胡老師懂得了如何去愛,知道了什麼是小愛,什麼是大愛 ;明白了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幫助他人。小時候,母親管得特別松,即使徹夜不歸也不會遭到責罵;到了現在,同齡人早已娶妻生子了,而胡老師卻形單影隻。儘管母親也想早日了卻這樁心願,但從不曾提起。胡老師認為這正是母親的偉大之處。也許是因為這一份放任,使得胡老師形成了一種自由的天性。
“心有多高,人才會有多高。”正是因為擁有了仁愛之心與自由的天性,胡老師才會對身邊的事物格外留心,因而世界處處充滿了美麗。麻雀跳到窗臺上,胡老師不會趕它走,而是會微笑著,輕輕的說聲:“小麻雀,你好!”螞蟻讓路,胡老師就會反問自己為什麼人不能給螞蟻讓路呢?從太空中看人,人不也如螞蟻般嗎?從而他告訴自己永遠不要在弱小者面前顯示自身的強大,那是種恥辱……一些看起來很平常的事物,在胡老師的眼中就成了一首首動人的詩,一個個深刻的道理,而這一切又是拜誰所賜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