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裳妹諾母�唷�
老舍出身貧寒,他從小就生活在北京貧苦市民中間,這是他的不幸。然而,當他以自己的所見所聞從事寫作的時候,這些生活積累卻使他享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他後來不少小說作品大都取材於北京市民的生活。《老張的哲學》不單揭露了學界的黑暗,作者還把筆觸深入到北京普通市民生活的角角落落,展示了這些“小人物”在北洋軍閥統治下的悲苦處境。他們有掙扎,有抗爭,也有不得已的忍從。
王德與李靜的愛情故事寫得悽惻動人。李老人是這個愛情故事中的重要角色。王德、李靜、李老人,都是受到命運撥弄、哀哀無告的處於困窘中的市民。李老人本來是一個“下野”的小官吏,僅僅因為希望自食其力經營小買賣向老張借了三百塊錢,這就一頭跌進老張佈下的羅網。在老張的暗算下,李老人不僅賠光了本錢,小買賣也倒給夥計王五,憑空背上老張的閻王債。因為欠老張的債,也就不得不聽憑老張的擺佈。老張把魔爪伸向他的侄女李靜,要強索李靜為妾。李老人素來以狷介正直自許,借錢不還,他覺得“對不起老張”,然而以侄女抵債,又覺得近於“畜生”。在這種進退維谷的矛盾心情中,決心以自己一死相抵,這樣不僅可以保住侄女李靜不受老張的蹂躪,又可以成全她同王德的婚姻。在李老人看來,“子女是應當享受子女的生命的,不是為老人活著”。當老張帶來“兩個穿土色軍衣的兵”,威逼李老人“不送錢,送侄女,兩樣全不做,當時把你送到監獄裡去”時,李老人嚴詞拒絕老張的橫蠻無理的要挾,表現出凜然的正氣。他雖為退職的小官吏,卻葆有一顆善良的心。李靜固然嚮往著未來的幸福,卻又不忍看著相依為命的叔叔為自己白白送掉性命。她決心俯就老張以保住叔叔平靜的晚年。這是一個悲劇。最後由於王德大鬧婚堂和孫守備的干涉,李靜才得以逃脫老張的魔掌。結局是李老人抑鬱而死,李靜也在悲傷中夭亡。
作品在描述李靜痛苦掙扎,企圖逃脫厄運而終於失敗的過程中,還表現了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瀰漫於整個社會的封建傳統觀念、習俗,如何構成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然而確實存在的天羅地網,同黑暗勢力一起扼殺了李靜的充滿活力的青春的生命。在這些章節,作者的描寫細緻而真切,雖偶有誇張,但基本上是冷靜的刻劃,顯示著現實主義的批判力量。李靜的姑母是作為一個飽受封建道德浸染,以過分的熱心把李靜推向死亡邊緣的角色出場的。作品並未把她描繪為一個故意為非作歹的惡人,相反,倒是充分地展示出她做為長輩對晚輩的體貼和關照。她從善良的動機出發,把侄女往火坑裡推,卻又毫不自覺。這是又一種悲劇。如果說,惡棍老張索債訛人是造成李靜等悲劇命運的直接原因,那麼封建家法的毒害則是造成李靜等悲劇命運的又一個重要原因,只是這個原因不易被人察覺罷了。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正是姑母對李靜的慈愛和陳腐的說教成全了老張的“歹念”。作品這樣描述姑母:她的面貌、身材、服裝,那一樣也不比別人新奇;把她放在普通中國婦女裡,叫你無從分別哪是她,哪是別人。她是這樣平常。“她也真對於李氏祖宗負責任,不但對於一家,就是對於一切社會道德,家庭綱紀,她都有很正氣而自尊的負責的表示。”這種為祖宗守法的精神是滲透於她的血肉之中的,是從祖輩傳下來的。她對李靜講過:“我年輕的時候……公公婆婆也不是對我不好,他們對兒媳婦不能不立規矩。”她同自己的兄弟李老人說話也是:“我們小的時候,父母怎麼管束我們來著?父母許咱們自己定親嗎?要是小人們能辦自己的事,那麼咱們這群老的是幹嗎的?我是個無兒無女的老絕戶,可是我不跟絕戶學。我愛我侄女和親生的女兒一樣,我就不能看著她信意把她自己毀了!我就不許她有什麼心目中人,那不成一句話!”李靜對於姑母的這套家法和封建習俗,不敢違拗,她有所追求,然而軟弱,,不敢掙脫封建倫理道德加給她的束縛。她所以不隨王德出走,是因為“與其入張氏地獄(在第十八層地獄的西南邊)受老張一個人的虐待,還比社會上人人的指罵強。”當她坐車去慶和飯莊拜堂時,作者為我們點染幾筆街上瑣聞:一個禿著腦瓢,帶著一張馬尾髮網的老婦人點頭稱讚:“女學生居然聽姑母的話嫁人,是個可疼的孩子!”一個小媳婦對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說:“看看人家!大馬車坐著!跟人家學!”等等。在看似閒筆中寄寓了作者的針砭:這種遠祖傳下來的,而且還將傳下去的封建習俗和傳統觀念,不單禁錮了李靜的心靈,也使姑母一類人幫同惡人作惡而又心安理得、振振有詞。作品讓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惡